论国际刑事法院对非成员国公民管辖权的合法性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刑事法院在未经安理会提交或非成员国同意下,对非成员国公民的管辖权在国际法上的合法性依据,自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以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国际刑事法院审判实践的开展,这个问题肯定还将会在审判实践中被提出来。笔者认为,从罗马规约确立的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制度的性质及其管辖权规定的制定过程来看,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制度并非基于对国际罪行的普遍管辖权。因此,国际刑事法院该种对非成员国公民的管辖权,其合法性依据不能归结为普遍管辖权。该种管辖权,从性质上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受移交的属地管辖权,而从国际刑事管辖权行使的实践来看,超越国家的国际法庭行使的这种受移交的国家属地刑事管辖权也并非在国际习惯法上已确立的管辖权类型。因此,在对该种管辖权的合法性进行论证时,不能简单以其系国际习惯法已经确立的一种管辖权作为其理论依据,而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管辖权类型,从其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符合国际法庭判例确定的管辖权规则,及该种管辖权的行使本身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来进行论证,从而确认其合法性。
其他文献
我国《著作权法》虽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国务院尚未正式出台相应的保护办法。为避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流失和制止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一些学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并呼吁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尽早出台。鉴于此,本文从我国首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纠纷案件的审判实践出发,着重对法院审理此类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有助于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保护的立法和
本文通过对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认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旨在准确对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认定,正确把握本罪与渎职罪其它有关犯罪在构成要件上的区别,以利于实践中准确及时打击犯罪,维护司法公正,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社区矫正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盛行的,并被联合国预防与控制犯罪组织予以肯定与倡导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矫正罪犯的制度与方法,它既是西方教育刑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刑罚经济原则和经济刑罚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要求的具体落实。本文以行刑社会化理念为视角,围绕社区矫正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了行刑社会化视野下社区矫正的肇因。第二部分分析了行
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它对于提高对罪犯改造质量,矫正其行为、心理等恶习,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促使其顺利回归、适应、融人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这项在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势必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我国的社区矫正起步阶段不长,理清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使这种改革稳步健康的发展。
行为人所实施的涉嫌假币的犯罪行为,往往实施的不是一个购买假币行为而是数个相互关联的行为。刑法仅对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的行为进行特别规定,而未对该主体涉嫌其他假币犯罪进行特别规定,显属不当,亟待修改完善。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最高司法机关对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相互矛盾的问题,也亟待协调统一。
中国在制订、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过程中,加入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必须达到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最低要求。因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日益为WTO成员所关注。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指责及积怨,最终将可能导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启动。本文分析了Trips协议及相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能否为中国法院所适用,并就
立案制度是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开始程序,通过比较两大法系不同国家在刑事诉讼程序启动制度设计上的特点,对我国现行的刑事侦查立案制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阐述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应当迅速、合法,在诉讼程序启动之后的诉讼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司法控制体系这样才能实现立法机关试图通过现行的立案制度所要达到的目的。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逐年增加,海上运输石油活动的日益频繁,船舶油污问题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加强研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使我国在处理相关的国际纠纷以及进行相应的国内立法中,都处于主动地位。本文对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为我国建立健全船舶油污保险体系、基金管理体系以及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相关法律适用等问题提供一些资料和
公司贷款诈骗行为作为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一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罪名的认定,犯罪主体的确定以及罪与非罪等方面略作探讨,并引用国外立法例,试图对我国立法中对此问题的处理所存在的问题予以说明。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由于生存、生活环境的艰难,下岗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群、残障人群等处在社会最底层群体的利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司法工作中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司法救助虽然给弱势群体提供了步入诉讼门槛的机会,但在弱势群体打赢官司后,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他们赢得的裁判文书如期兑现,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