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的人均体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以往住院肺结核患者的面黄肌瘦、恶液质和慢性病容已很少见到,代之以外表已不像肺结核患者,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屡见不鲜.但是有一样不变的就是治疗肺结核的药品INH剂量50多年始终未变.本研究,调查我院建所57年来住院肺结核患者体质量与服用INH剂量的关系,阐述其合理性.方法 选例时间:分为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后每隔5年(即1982年、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及2012年)共9个时间段分别抽取在院诊断肺结核患者,抽取当年每月8~9例,连抽12个月,以住院先后为序,数量以每个时间段达到至少100例.分别统计各时间段入院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血色素、血浆蛋白含量和入院后治疗方案中应用异烟肼的剂量/每日.排除肺外结核、合并糖尿病,呼衰、INH过敏、应用皮质激素、尘肺、应用抗结核药的固定复合剂等患者.共入选患者1278例.统计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数据分析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非参数检验.由于入院体质量各组数据的样本数量不一,而且总体方差不具有齐性,因此显著性检验P值采用Tamhane结果.结果 在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清楚显示:随年代的增加,住院患者体质量也随之增加,呈现缓慢的上升曲线.50~60年代住院患者的平均体质量(46.64±9.60)kg显著低于2010年代住院患者的平均体质量(54.82±9.09)kg,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也显著低于2000年代住院患者的平均体质量(53.00 ±7.94) kg(P =0.026),与其余年代住院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A).对于男性而言,男性患者的住院体质量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55.28±8.37) kg,与90年代以后各年代(包括90年代)结核病患者的入院体质量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男性的平均体质量相对稳定,分别为(61.47±10.53) kg(90年代)、(61.46±11.19) kg(2000年代)和(60.70±12.26) kg(2010年代).不同年代住院肺结核患者体质量变化的趋势见图.结论 应用"老三化"抗结核药物:S、INH和PAS治疗结核病,从50年代以后改变了我国"十痨九死"的面貌.INH作为一线抗结核口服药,持续应用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了,而S和PAS近30年一般只在复治和耐药结核病患者中应用.在我国2007年~2008年耐药基线的调查显示:在单药耐药,复治涂阳肺结核对任一种抗结核耐药率最高为INH (38.51%),这不得不警示我们,为什么复治中耐INH发生率最高?难道初治肺结核时我们给予的剂量不合理吗?当然耐药性的产生是多种人为因素和细菌因素所致,难道体质量的增加和INH剂量持续不变就不是问题吗?根据笔者调查结果:由于每一位肺结核患者基本是无论体质量大小治疗剂量均采用同样的INH 0.3 g/d的标准剂量已有50多年,而住院肺结核患者的体质量是在随着年代增加有不断增加趋势,目前住院肺结核患者的体质量与50 ~ 60年代住院肺结核患者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1),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量适当调整INH的使用剂量.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正视我们当前INH治疗剂量与体质量不符情况,注重治疗合理性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