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即DDH,主要以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髋臼指数大,髋臼浅,对股骨头包容差为特征.我国发病率不一致,据报道北京地区3.8%,上海0.91%.具有家族史.男女性发病率为1:5.病因仍不清楚.以多基因及多因素解释较合法逻辑.多基因指双亲中一方或双方存在几个异常活跃的基因,虽在家族中午特殊分布模式,但可遗传,也肯为基因突变,多因素指胎位,季节,关节松弛.治疗主要为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即DDH,主要以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髋臼指数大,髋臼浅,对股骨头包容差为特征.我国发病率不一致,据报道北京地区3.8%,上海0.91%.具有家族史.男女性发病率为1:5.病因仍不清楚.以多基因及多因素解释较合法逻辑.多基因指双亲中一方或双方存在几个异常活跃的基因,虽在家族中午特殊分布模式,但可遗传,也肯为基因突变,多因素指胎位,季节,关节松弛.治疗主要为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晚期患者髋关节软骨磨损,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较好的关节,恢复其部分功能,但是在手术处理髋臼时由于臼小、浅,对髋臼杯覆盖包容差.手术有难度.既往有截下的股骨头局部植骨螺钉固定,术中时间长,出血相对多,而远期吸收,臼杯覆盖差,使用年限短.本文探讨髋臼内陷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晚期骨关节炎的方法与技巧,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对7例(7髋)DDH骨关节炎晚期患者.DDH按照Crowe分型为I、Ⅱ型,其中年龄47岁-67岁,平均56.8岁;均为女性.术前CT了解髋臼情况,尤其内侧壁厚度.麻醉下行髋臼内陷截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显露髋臼后用2.0mm克氏针在臼底先钻孔,了解内侧壁厚度,感觉单纯直接打磨髋臼臼杯不能很好的覆盖,就直接用2.0mm克氏针沿臼底部钻直径约2.5cm左右的圆形(占髋臼直径的一半左右),钻孔后打压中心骨块,导致中间截骨块内陷约1cm,再用髋臼锉磨臼,从38mm开始到相应大小髋臼,见髋臼软骨下骨质外露,均匀渗血.再用髋臼假体试模安放合适.本组臼杯从44-48mm.将锉内的细小骨泥植骨于臼底.安放髋臼杯,据情况是否用螺钉加强固定.其余继续常规操作.观察术后疗效.进行了3月~5年,平均3.5年的随访.对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Breast cancer metastasizes to the bone in a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disease resulting in bone destructio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complex, and both processes are controlled by an int
Objective: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pression of angiogenesis,osteanagenesis,chondrogenes
实验目的:研究骨肉瘤细胞143B凋亡被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其可能机制.实验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Western blotting、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研究骨肉瘤细胞143B被冬凌草甲素诱导凋亡及其可能机制.具体方法如下:1.以结晶紫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blot等分析ORI对143B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2.利用Western-blot分析ORI对143B细胞内P
目的:在动物模型上,研究使用保留胫骨止点的自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与骨隧道的愈合情况——"腱-骨愈合"及其在术后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情况,研究保留自体肌腱止点及其内血供是否对"腱—骨愈合"产生影响。
目的:对比研究同步辐射显微CT和传统显微CT在评估骨腱连接点损伤愈合界面新生骨的形态学特点中的应用.方法:取12只正常骨成熟的新西兰兔行右后肢髌骨部分切除术建立骨腱连接点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8周和16周收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经多聚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传统micro-CT(conventional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C-μCT,分辨率9μm)扫描后,
目的:从组织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即刻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治疗对骨腱连接点损伤后愈合界面新生骨形成的影响,为LIPUS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50只新西兰兔行髌骨部分切除术建立骨腱连接点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LIPUS治疗组和假治疗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即刻开始LIPUS治疗(20min/次,1次/天)直至收取标本的时间点.术后4h、12h、24h、36
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的最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并造成了较高的医疗负担。明确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制定预防感染的策略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极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脊柱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危险性的大小。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本组共21例,年龄40~68岁,平均58岁.男6例,女15例.单侧15例,双侧2例;单侧中右手11例,左手4例.12例为原发性,8例伴有其他疾病,其中:3例合并腕管内腱鞘囊肿,2例合并腕骨退行性改变,1例继发于桡骨远端骨折后,2例伴有颈椎病.病史:1个月~5年,平均1.9年,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
目的 探讨骨折卧床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骨折患者在受伤后需较长时间卧床,而骨折伴高龄、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及受伤后肢体肿胀或严重外伤患者都是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近年来,我科在护理实践中,针对性的将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相结合,并建立全院血栓示范病房,收到良好的效果。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带来的神经功能损害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而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加重。手术方案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及后入路手术,其中颈椎前路手术方案适合病变节段在1-2个节段的患者,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然而,在前路手术中,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治疗效果的优劣尚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