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活性跟踪(brine shrimp assay)分离的方法从角质海绵(Sarcotragus sp.)和沙海绵(Psammocinia sp.)中分离出41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了阐明其构效关系,所有的化合物都做了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实验,采用人肺癌(A549),人卵巢癌(SK-OV-3),人黑色素瘤(SK-MEL-2),人中枢神经系统癌(XF498),人结肠癌(HCT15)5种肿瘤细胞系.结构要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 韩国釜山大学,药学大学
【出 处】
:
2006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药物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九届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活性跟踪(brine shrimp assay)分离的方法从角质海绵(Sarcotragus sp.)和沙海绵(Psammocinia sp.)中分离出41个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了阐明其构效关系,所有的化合物都做了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实验,采用人肺癌(A549),人卵巢癌(SK-OV-3),人黑色素瘤(SK-MEL-2),人中枢神经系统癌(XF498),人结肠癌(HCT15)5种肿瘤细胞系.结构要求显示:(1)吡咯环和羟基丁酸内酯基团(Tetronic acid)是抗肿瘤活性必要的.(2)二倍半萜的钠盐衍生物没有活性.(3)双键的几何构型和位置影响着它的抗肿瘤活性.(4)共轭和非共轭的羟基丁酸内酯基团对其抗肿瘤活性没有显示明显的作用.(5)这些二倍半萜化合物显示对人黑色素瘤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
其他文献
以pH作为调节因素研究了其对人肿瘤坏死因子(hTNF-α)基因在鱼腥藻中表达的影响,确定了转基因鱼腥藻生长和hTNF-α基因表达的最适pH.结果显示,转基因鱼腥藻更适宜在偏碱性的环境生长;pH对其光合活性有影响;pH8.0-8.5最利于hTNF-α基因表达;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转TNF-α基因鱼腥藻IB02在100L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最适培养条件,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本实验将野生型藻与转基因鱼腥藻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测定了藻的OD值、pH值和光合放氧量的变化情况,并对hTNF-α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为了扩大鲑精蛋白的来源,以充分利用其抗菌活性,本文报道了用基因工程方法取代传统从鲑鱼精子提取方法生产鲑精蛋白的可能性.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鲑精蛋白的重组线性肽.选取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设计了三段引物,用于合成编码鲑精蛋白的基因.通过引物互补PCR技术获得能表达鲑精蛋白的基因片段.将得到的基因片段插入到pED质粒(pED是将含有消去了唯一酸水解位点的L-天门冬酰胺酶C末端的基因片段插入到pET28a的
为制备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口服剂,利用三亲接合转移方法将本研究集体构建的携带有TNF-α基因的穿梭表达载体pMD-489-TNF导入一种海洋蓝藻-聚球藻7002,得到了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基因藻,转化率为0.054%.通过PCR扩增验证目的基因已整合到了宿主染色体中.通过生长曲线和光合放氧曲线分析得出外源基因的转入对蓝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酶联免疫分析表明pMD-489-TNF转基因藻
为利用已经构建的转TNF-α基因的工程鱼腥藻IB-02制备口服剂,必须了解工程藻中重组质粒的遗传稳定性.应用匀浆法,将每一代次无选择压力下培养的含pMD-489-TNF重组质粒的丝状体转基因藻IB-02处理成单细胞后,采用无选择压力下平板稀释涂布培养,选择压力下挑单藻落于试管中振荡培养,测定了pMD-489-TNF重组质粒在转基因鱼腥藻IB-02中的分配稳定性,并对每代次的质粒进行PCR扩增,验证
海绵原细胞是海绵体内的干细胞.为研究海绵上皮细胞和胶原细胞对原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分别制备繁茂膜海绵的上皮、胶原细胞(两者合称PC细胞)和原细胞,再将PC细胞和原细胞分别以1∶2,1∶1,2∶1进行组合培养.观察发现,PC细胞能够聚集、贴壁并铺展成单或复层,但不能发育成功能性小海绵.高纯度的原细胞能够聚集,但不能贴壁、分化成小海绵.PC细胞和原细胞混合培养时,尤其当比例为2∶1时,几乎全部海绵细胞
本文以水母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R.esculentum)为原料,来初步研究各种理化因子对水母毒素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这为水母毒素蛋白的提取利用及研究毒素蛋白的稳定性,生物活性等提供重要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0.02mol/L,pH 8.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Zn2+、Mg2+、Mn2+均能增强水母毒素蛋白酶的活性,其中Mn2+的影响远远大于Zn2+、Mg2
从中国南海的裸鳃目软体动物美丽拟皮片鳃(Dermatobranchus ornatus)中分离得到4个eunicellane型二萜:Ophirin(1)、calicophirin B(2)、13-去乙酰氧基calicophirin B(3)及3-去乙酰基-13-去乙酰氧基calicophirin B(4);而由同时、同地采集到的柳珊瑚Muricella sp.中则分离得到calicophirinB
为了研究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和机制,本文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法研究了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探针Furo-3/AM对细胞内的Ca2+进行标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扫描细胞的荧光强度.实验结果表明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能够通过Ca2+信号通路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使淋巴细胞增殖.
为了寻找经济合理、质量可控、工艺稳定的菌毒灵制备方法和准确可控的质量检测方法,采用L8(24)正交实验,优化筛选了菌毒灵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时间60min,提取3次,加水13倍,浸泡60min.应用紫外分析法,以黄芩苷、盐酸小檗碱为指标,制定菌毒灵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