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治未病"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就是说:在人体未得疾病的时候,要保护好身体,使之健康而远离疾病;在人体已经得病的情况下,则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和蔓延."治未病"实际涉及了"预防"和"治疗"两个领域.在健康状态下,也应当“适寒温,避疫病,节饮食,调情志,慎劳逸,常锻炼,择居所”。具体说就是要根据气候变化穿衣,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保持或创造良
【出 处】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治未病”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未病"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就是说:在人体未得疾病的时候,要保护好身体,使之健康而远离疾病;在人体已经得病的情况下,则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和蔓延."治未病"实际涉及了"预防"和"治疗"两个领域.在健康状态下,也应当“适寒温,避疫病,节饮食,调情志,慎劳逸,常锻炼,择居所”。具体说就是要根据气候变化穿衣,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保持或创造良好的饮食、饮水和大气环境,防止传染病的感染和流行;控制自己的饮食量,不过饥也不过饱,不贪图美食,不偏食,不吃不洁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观豁达,荣辱不惊,并且处惊不乱;不过度消耗体力和精力,不要只争朝夕,而要劳逸结合的做事,使得身体自稳系统(阴阳平衡)有时间修复;经常锻炼身体,然而一定要适度;选择或改善居住的环境,远离有毒有害物质。保持健康就是所谓的“阴平阳秘”,可谓是“病安从来”。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肿瘤的治疗原则。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等。具体治法很多,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比如补法、泻法、清热、解毒、祛痰、燥湿、化瘀、散结、理气、活血、疏肝、解郁、下法、和法等等。根据病证表现、个体差异等进行准确的辫证,灵活而适时地运用上述原则和方法进行肿瘤的治疗,及时阻断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使身体恢复阴阳平衡,这就是“既病防变”。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调三气"治未病理论.其目的是为"治未病"提供一个可以指导针灸疗法医疗实践的理论,着重回答怎样应用针灸疗法实现"治未病"的技术问题.给出了"调三气"黄金灸方.三穴配伍,既补先天又补后天,先后天相互滋生,则正气充沛,人体正气充足,邪气即使入侵,也易得到消除。配穴中的至阳穴为督脉要穴,具有宣肺止咳,益气通络的作用;足三里穴因能调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而得名,是足阳明脉所入为合的合土穴,有补中气
养生一词,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上工治未病"可谓是养生学的最高法则,上工指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由于古代医生这个职业相对于读书做官是比较卑微的职业,相当于工匠一类的级别,所以称为"工".所谓"未病",很多人认为指的就是健康的状态,还没有病,"治"从现代的字面来解释,是治疗的意思,那么,既然没有病,又何来的治疗呢?其实这里的治包含了预防、治疗、康复等等现代医学的概念,未病,并不等于无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的方向转化.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消忠于未兆"思想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本文基于中医药整体、辩证和治未病理论体系,对亚健康状态定义、中医证候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运用现代前沿的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体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理念.它一直是中医学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养生、保健、临床治疗中的各个环节.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疾病谱也正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化.中医"治未病,针对慢病防治,具体内容
文章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角度对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防治的指导作用做出阐述,沟通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联系,同时指出治未病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对策,希冀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作用,提高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防治作用.一方面,治未病思想的先进性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发扬与推广,如对2型糖尿病进行未病先防,应该结合中医对糖尿病发病及病因病机、预后等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消除病因中可以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因其能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而成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针灸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用中医藏象与经络学说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通过在适当的时候的相应愉穴的适宜刺激,依据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的广泛联系,对多靶点及横向与纵向的多环节
膏滋,亦称膏剂、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属于中药丸、散、膏、丹等常用剂型之一。《中国药典》定义膏滋剂为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浓缩液,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近代名医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它是在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倾向、不同临床表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确立方药所制成,具有药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暖宫包就是采用穿山甲,乳香,没药,石楠藤,三棱,鬼针草,官桂,血竭,炮姜,细辛,桂枝,羌活,独活等三十余种名贵药材,有暖宫散寒、温阳益肾、通经活络之功效,对妇科由阳虚产生的症候群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主治妇女
当前人群健康状态可分为三种:一是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状态,即亚健康;三是已病未传状态,。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健康未病态的预防原则;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防治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己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的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群众预防保健意识相对不足,对治未病理念了解甚少,国家层面应该加大宣传,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