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分子氯喹提升黄颡鱼精子质量的研究

来源 :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鱼类中,精子活力是影响雄性生殖非常关键的一种因子.氯喹,是一种细胞自噬抑制剂,曾被报道过对哺乳动物的精子质量有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氯喹对黄颡鱼精子活力和受精率的影响.我们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氯喹胸腔注射,结果显示氯喹在抑制细胞自噬的同时,显著促进了精子活力.随后,我们对其各种精子活力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相比对照组,氯喹处理组显著促进了精子的直线速度(VSL),曲线速度(VCL),平均路径速度(VAP).同时根据结果显示,注射1μM/g体重的氯喹是促进黄颡鱼受精率的最佳浓度.通过对氯喹处理组和对照组精巢进行转录组分析来揭示氯喹对精子活力影响的调控机制.GO分析指出氯喹处理不仅抑制了细胞自噬通路,同时还显著降低了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说明了在生殖和免疫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平衡.KEGG分析指出许多信号通路存在上调现象,包括与精子生成和成熟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最后,我们的结果说明了氯喹可以作为一种促进黄颡鱼的精子活力的药物,可以应用到鱼类生产中.
其他文献
三毛滴虫,尤其是猪三毛滴虫,作为一种常在的寄生虫寄生于猪的鼻腔、胃以及肠道中。该寄生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但因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Hilbler等报道猪三毛滴虫鼻腔的分离率超过50%。最近我国学者Weizhi Li等报道粪便中猪三毛滴虫的感染率约为12%。因此,该寄生虫在我国养猪场中也广泛存在。猪三毛滴虫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致病的,但近年来在我国零星报道了毛滴虫引起母猪阴道
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Mycoplasma spp.)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给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猪附红细胞体DnaK样蛋白HspA1属于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具有免疫功能、ATPase活性和膜表面可接触性,很可能参与黏附到红细胞表面上.在大肠埃希氏菌中,Dna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研究发现,Eg编码的许多抗原基因可在六钩蚴阶段高效表达,如蛋白酶抑制剂、四跨膜蛋白(Tetraspanin,TSP)、内质网膜蛋白(Reticulon,RTN)、铁蛋白(ferritin)等,具有作为免疫诊断和亚疫苗研发的潜在价值。铁蛋白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
列举了当前生猪屠宰监管存在的问题(屠宰场点数量过多、硬件设施标准过低,肉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屠宰场的选址、建筑和布局既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也不能保障肉品卫生质量;屠宰加工工艺流程落后,肉品品质差,屠宰加工过程中肉品污染严重;沿袭传统的刺杀放血和开膛净腔方式,肉品及副产品交叉污染严重;肉品品质检验形同虚设;屠宰加工用水的卫生指标不达标;运载活猪和拉运肉品的车辆及屠宰加工车间、屠宰工具从不进行消毒;屠
笔者就再次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对沙坡头区鸡病防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宣和第2养鸡园区的选址、建筑和布局既不利于养鸡生产,也不符合动物防疫卫生要求;鸡舍设施简陋,鸡舍内环境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舍内夏热冬冷;养鸡园区环境污染严重,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养鸡园区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使疫病防制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家家户户搞养鸡,人人都当鸡“老板”,防疫工作不能高度统一,养鸡园区内
目的:基于流产衣原体MOMP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产衣原体包涵体抗原。方法:将收集到的疑似或确定为衣原体感染的羊流产胎儿的肝、脾、肺、肾、胃内容物等的混合物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进行培养,收集4~9日龄死亡鸡胚的卵黄囊膜作为样本,作PCR-RFLP检测;将PCR阳性样本接种于Hela229细胞,培养48h,以鼠抗流产衣原体MOMP单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为二抗,用间
Peroxiredoxin 6(Prdx6)是一种双功能蛋白,同时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磷脂酶A2活性.Prdx6可能参与到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的免疫反应,同时病原体自身的Prdx6在减少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氧化伤害方面发挥着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Prdx6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仍然没有关于布鲁氏菌病与Prdx6相互关联的报道.本课
会议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隶属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刺鳅属(Mastacembelus),是一种分布在华南地区的小型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不同地区大刺鳅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在283个大刺鳅个体中共检测出18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1~11.
在连续多年鳗鲡人工繁殖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 表明,与不投喂饵料的对照组相比,以鲨鱼卵、磷虾(Euphausia superba)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Nannochloropsis oculata)对仔鱼的存活起促进作用,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
斑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为了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准确地分析斑鳢功能基因的时序及组织特异性表达, 本研究克隆分析了9个基因斑鳢的候选内参基因,包括:actb,tmem104,ef1α,tmem256, sep15等。首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这9个内参基因在成鱼不同组织(心、肝、脾、肾、脑、眼、性腺和肌肉)和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情况。 然后通过RefFind软件对这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