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上MCS不同层次上潜热作用研究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物理过程及其降水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2004年6月23日一次梅雨锋MCS暴雨过程,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7)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考察不同层次上的潜热的作用(整层、暖云、冷云),研究潜热对降水、形势场以及对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潜热作用对低涡的发展和维持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急流(尤其是低空急流)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没有潜热作用,仅靠大尺度抬升,无法形成暴雨。2、发展强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不同层次上的环境风场有不同的作用,对中下层起到加强低空急流的作用(MCS与LLJ有正反馈的作用);对上层环境气流有两种作用:(1)云体附近强烈的向外向四周辐散气流对北方环境风场(风速)起到加速的作用,对贴近云体南侧的局部环境风场(风速)起到减弱或抵消的作用;(2)云体对上层南下的气流起到阻挡的作用,对云区南侧高空环境风(偏北风)是减弱。从上、中、下三个层次来看,整个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动量通量的垂直输送过程。短时间(几个小时)的潜热作用对急流的分布、强度有所影响,但动摇不了急流的主体(尤其对高空急流)。3、暖云的中潜热释放对对流系统启动和组织起到主要的作用,高层冷云中的潜热释放对对流系统的启动作用不大,仅对其向更深厚对流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北京T213分析场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09年4月19日江西省北部出现的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开
会议
本文分析了NASA的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海气组处理的10m散射风原始轨道资料(2007年8月~2009年4月),并与江苏近海黄海区域海洋站风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Quick
会议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9年6月5日发生在江苏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东北冷涡持
会议
本文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12日至13日华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计算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及强迫方程计算的ω垂直速度诊断量进行诊断分析。结论显示,湿Q矢量辐
会议
为了解掌握我市消毒、监督、监测机构的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者于1998年5月对全市消毒、监督、监测机构及医院自测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来源于全市14个县(市、区)及市属
09年6月14日在我国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大部地区、安徽及上海的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范围较广的强对流天气。本文通过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背景形势场分析;监视逐时
本文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TIGGE)资料,针对2007年7月川渝地区和山东地区两次不同环流形势背景下的较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研究分析了ETKF适应性观
会议
以CAPS(Centerfor 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模式(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V5.2.4)为基础,结合我国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2001年7月13日安徽
会议
本文利用2002~2005年8月WRF区域数值预报产品和单站历史观测资料,计算和选取与雷暴发生相关性较高且相互之间独立性较好的预报因子,采用贝叶斯分类判别方法,建立了我国东南沿海地
会议
在同一大尺度背景场中,有不同的启动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2009年6月3日到5日,江苏连续三天出现强对流天气,尤其是6月5日,出现了大范围罕见的强对流天气。文章根据不同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