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体现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联系的桥梁,是中医学与中药学联系的纽带.学科外延也极其丰富,包括基源、产地、炮制、药理、制剂、配伍等,涵盖了中药有关的一切学问,其最终目的一切为中医临床服务.因基于此认识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也对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
【机 构】
: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教研室 杭州310053
【出 处】
:
‘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体现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联系的桥梁,是中医学与中药学联系的纽带.学科外延也极其丰富,包括基源、产地、炮制、药理、制剂、配伍等,涵盖了中药有关的一切学问,其最终目的一切为中医临床服务.因基于此认识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也对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作为青年教师在对《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搞好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分析.
其他文献
痰为一种体阴化阳,善守易走之物,其成因多样,作者认为概括来不外三类:首先,因于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其次,脏腑功能失调,诸痰横生;再次,痰因于外感、内伤。故化痰治在转津液输化之机,五脏为本,气机为标,脾胃为中枢之机要。
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论及吴茱萸汤的条文有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条原文中张仲景为吴茱萸汤开列了5个症状:头痛、手足厥逆、烦躁、呕吐、下利.
功能性腹痛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疾患。临床上以脐周反复发作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每次发作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一般不超过1小时,给患儿及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少数较严重者甚至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西医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笔者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运用具有疏健脾功效的逍遥散加味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脾胃病中,虚实夹杂证是常见证候,探讨脾胃病虚实病机特点,治法治则特点。有效地指导临床。脾胃病虚实的病机有:实有瘀、痰、气滞、寒、热、湿。虚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在脾胃病的虚实证候治疗中,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消,痛宜通,腑实宜泻,肠滑宜涩,呕逆宜降,嘈杂宜和,津枯宜生。对虚实夹杂证的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有助于虚实用药比例的规范化。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食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 对食管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 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合理饮食,控制情绪,吸烟饮酒,适当运动等方面效果显著。结论 对食管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调节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四磨汤对胃肠运动障碍大鼠模型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在160~18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四磨汤低剂量组、四磨汤高剂量组、莫沙必利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常规喂养、给水;造模组予以递增剂量的冰冻大黄水煎液灌胃,造模时间共35天.造模后模型四磨汤组按照低、高剂量分别给予1.8g/kg、 3.6g/kg四磨汤口服液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1.5mg/kg莫
本文详细介绍了李振华教授对湿热证的成因以及辨治经验,并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其病例特点进行中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湿热证的治疗提供借鉴。
目的在于构建中药知识框架,事半而功倍地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本文就主体、支架两大模块展开讨论,论及以概念体系、功效直立主体;单一功效、类似功效、案例搭建支架;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课件加固框架;以及知识框架的思维运用,如章后小结、总复习、个性化学习、课题申报.认为知识框架有大有小,若干小框架合成大框架,若干大框架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网、链)框架能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将零散知识规律化,使教学主次分明,
当前,教学方法优化改革已成为从事教育管理及教学同仁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心得体会,提出中药学教学改革模式,即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基于SPL..PBL(层次递进教学法-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基于PBL的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改革、基于PBL的中药学饮片实训课教学改革.本文将为中药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方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