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训练实践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有效改善有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赛艇队备战奥运会女子双桨组和女子单桨组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组运动员冬训期间同一时间段赴云南会泽(海拔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之后两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第三名和第七名的成绩。笔者分别统计分析了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和后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实际实施情况,并对高原训练前后反映训练效果(专项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组别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负荷结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高原训练安排:两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并分为四个阶段:第1周为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第2-4周为逐步提高训练量阶段,第5周为调整恢复周,第6-7周为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阶段,第8周为下高原前减量训练调整周。全程跟踪记录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五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km、2km和4级递增负荷测试;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得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非参数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高原训练前后成绩、Bla和HR等比较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负荷量和强度均值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研究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km降到每周164.1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km降到171.2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双桨组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提高幅度大于女子单桨组;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 U/l;两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量与平原训练负荷量基本持平,高原训练以水上训练为主,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辅助。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65%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无氧阈和氧运输训练辅助。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其中负荷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训练效果的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