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封建中国主体是科举中国,科举文化遗产是科举遗产的核心部分,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一部中国史核心桥段是科举史、一部中国文化史核心桥段是科举文化史.从历史贡献和国际影响而言,科举延续1300余年,堪称中华第一大发明;1905年,千年科举一朝遽废,留下了一份科举文化遗产.科举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科举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唯一性、濒危性、不可再生性、民族性、世界性和
【机 构】
: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出 处】
:
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建中国主体是科举中国,科举文化遗产是科举遗产的核心部分,更是中华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一部中国史核心桥段是科举史、一部中国文化史核心桥段是科举文化史.从历史贡献和国际影响而言,科举延续1300余年,堪称中华第一大发明;1905年,千年科举一朝遽废,留下了一份科举文化遗产.科举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科举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唯一性、濒危性、不可再生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高附加值.科举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科举借助古代"一带一路",曾东渡扶桑、西渐意法英美、南播交趾暹罗、北流高丽朝韩,近年来,学界为科举正名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国家对科举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科学弘扬、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等却并不尽如人意,加之科举受恩国有申遗动议压力,必须未雨绸缪,将科举申遗尽快纳入社会各界议事日程和国家申遗路线图,联合起来预研科举申遗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早日启动国家科举申遗工程奠定学理基础和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会试借"闱"开封,导致开封在短短二十个月里,要先后举行两次顺天乡试、两次河南乡试、两次全国会试.同时,开封府府试、祥符县县试也在开封贡院举行.当时的开封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一时间外来人口剧增,前后约有六万人次前来消费,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给开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开封的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百业顿时兴旺."考试经济"也应运而生.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商品旅店餐饮业供不应求,带动了开封的书法文化,
北京孔庙国子监作为元、明、清太学所在地,立有三朝的进士题名碑,历史原因现存198通.关于进士题名碑的情况在道光十三年修订的《钦定国子监志》中有记载.清朝中晚期、民国时期及建国后随着社会大变革,孔庙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也有重大变化,对此却少有记录.笔者通过查找档案资料,从这三个历史时期概述了进士题名碑的情况,填补了进士题名碑研究的空白,补史之缺.
清代书院的发展达到了普及的程度,乡绅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为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到了清朝中后期,国家财政日益困难,没有更多的财力用于书院建设,乡绅开始承担起书院发展的重任,在书院的创办与修复、经费筹措、讲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研究清代书院的发展,不能不对乡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
科举制度遗产分为有形和无形的科举文化遗产.有形的科举遗产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科举遗产,包括科举建筑、科举匾额、科举器具等科举文物,以及大量的科举文献,"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无形的科举文化遗产,或者说是精神方面的科举遗产,包括竞争性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及与科举相关的文学、史学、哲学、教育、艺术、社会习俗、社会心理和"至公"等价值观念.研究科举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科举遗存,保护状况不一,呈现“碎片化”。单就某一处科举遗存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的科举遗存做个普查,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确保其真实性,联合申报。虽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区别,但是作为文化遗存的佐证,和科举文化相关的民俗非遗也可以纳入进来,让科举申遗更加完整。在现有的科举遗存之外,是否也可以将与科举有关联的学宫及书院结合进来,也是值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抡才大典",跨越政治、教育、历史、文学、法律、社会等众多学科领域,历时久远,对东亚社会文化和西方国家考试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的科举文物,还是非物质形态的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做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广泛的宣传普及、保护工作.将科举制度极其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文化项目,申请世界文化及遗产,既有重要价值,也有可行性,值得积极争取,以发挥其文化、
借助文物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民间美术作品保护等多.种法律手段,加大科举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形成科举文化申遗“两中心、两基地”及其申遗联盟(北京、南京两个中心,厦门、上海两个研究基地,各地遗留的文庙、贡院组成联盟)。依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科举文化申遗专家顾问团,进行申遗专业指导。借助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促进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拓展
对地方行政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元朝,各级地方行政首长拥有选拔自己僚属的权力,因而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以家族背景和行政长官为核心的地方势力,中央政令难以有效地在地方执行,不仅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大大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的蔓延,导致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极度低下.科举制度的实行,地方行政首长失去了直接任命僚属的权力,使得地方上再也无法形
明末清初,社会剧变,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举起"经世致用"的大旗,对程朱理学的空疏无用和"王学"末流的空谈心性进行猛烈抨击,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实学"思潮的兴起,不仅激发了知识界、思想界对于科举取士和八股文所造成的空疏学风的弊端进行反思,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而且还对科考录取政策和考试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本文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资料文本所载科第人物为线索,对唐代柳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