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自健康中国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和防预为先的道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无疑都给予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视角,通过分析传统体育养生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理论方案与实践对策。本研究主要为提升国民对传统体育养生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有效促进其在群众生活、社会市场、学校体育、医疗健康、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为老龄人口健康化,实现全民健康,落实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做理论和实践支撑。虽于体医融合和运动是医药等理念的提出,传统体育养生在其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被逐渐挖掘应用,亦有各种发展路径可供选择,但仍有诸多不利因素阻碍着其实用性和产业化发展,疏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中的难题迫在眉睫。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研究结果:(1)国民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认同感低且仍存在误解。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政府部门着重对20世纪80年代有不良社会影响的全国"气功热"的错误导向进行科学规范性改善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增加了群众对传统体育养生一定的信任度。以健身气功为例,有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习练人数增加至450万,其中在校学生达到100多万人,境外习练人数增长迅速且超过200万。虽习练气功的人数猛增,因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主要在中老年人群中流行,加之它在人们心中固有的神秘色彩,年轻一代对"健身气功是老人运动"的误解一时难以消除,从而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认同感缺乏,制约了我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全民普及与推广。(2)现代健身理念和项目的多元化冲击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境遇难堪。2019年中国健身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存在瑜伽、健身工作室、青少年体育等19个相对稳健发展的健身趋势,而传统体育养生并未入列。在今天全球健身狂潮的推动下,扭转潮流是不可行的,但顺应社会发展和客观规律找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定位是关键,其中有学者建议针对健体修身和慢性病防治的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处方库。总言之,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前沿健身理念结合的紧密度和路径选择都直接影响其发展。(3)传统体育养生在传播中文化底蕴逐渐缺失。传统体育养生本是以调形、调息、调心—"三调"为传承其经典文化的技术载体,内含千百年积淀的深厚中华养生文化内涵。但实际有不少缺失"灵魂"的传播推广现象,其中大部分学校相关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和新媒体传播中"把功法练习当做做操"的现象普遍。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并非专业传统体育养生习练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累积;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过于急躁极易导致一系列质量监控问题,不仅对技术本身的内在运行机理造成了伤害,也将使传统体育养生面临文化底蕴缺失的局面。(4)传统体育养生在政府管理和产业化发展中难以协调。当前国家主管部门主要对其采取全权监督管理措施,与国外传统体育项目如瑜伽等发展历程相比,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普及推广较晚、产品发展规模小和产品开发少等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速度,极不利于其长远可持续发展。虽目前已出现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产业化的趋势,计划实施"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的市场主导型体育组织的定位,传统体育养生处方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不足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传统体育养生市场产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研究结论:第一,国人对传统体育养生尤其健身气功的认识不足,导致文化认同感低,群众参与度低,对其技术理念和思想内涵的科普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第二,基本上所有群众都能认识到运动与健康间的关系,但大部分人更愿意参与具有时尚性、流行性的现代健身项目,而非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第三,传统体育养生虽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在学校和媒体传播中其文化底蕴的严重缺失迹象明显。第四,习练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中老年队伍庞大,女性多于男性,慢性病患者居多,导致市场定位和项目推广出现局限性不利于传统体育养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五,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医融合的病理康复性研究在学术界兴起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实践价值挖掘深度不够,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普遍度亦不够高。对传统体育养生发展中困境的疏解关键在于:(1)创新宣传和推广方式方法,紧跟时代潮流有机结合先进健康理念。(2)完善培训体系和均衡资源配置,从思想上提升指导员的认可度,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针对性细化推广人群。(3)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众对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认知及价值意义,同时处理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现代化创新和动作创编与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内涵保护的关系。(4)正确利用市场健康需求,调节好政府管理和市场化的关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传播理念和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传播体系,促使有效可持续发展。(5)加强实证化科学研究,对创编复原的功法的效果机理科学化验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