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透析膜的未来

来源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脏是第一个可由机器和合成装置替代其功能的实质器官,直至今日,通过透析技术完成的肾脏替代治疗仍然是唯一的一个实现体外长期替代脏器功能的方法。作为体外装置的核心部分,人们不断地对透析膜进行改进,以减少透析治疗本身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本文将介绍了传统透析膜、新型膜和活性膜的特点,并对未来血液净化透析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1例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病例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同期未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原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特别是总胆红素下降明显;两组比较,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例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口周麻木,3例出现寒战,1例出现血压波动,出现低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的肝衰竭(重型肝炎)与人工肝学组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已经制定发表,“指南”的出台给我们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有了一个统一的指导依据。本文是作者在学习“指南”时,结合近期“指南”文献及临床工作体会,分析了乙肝慢性重型肝炎的诱因和发病基础,并探讨了急性肝衰与HBV基因型的关系以及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预后与病因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查方法结合患者病史对83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83例重型肝炎患者中,72例为重型病毒性肝炎(占86.75%),6例为重症药物性肝炎(占7.23%),2例为中毒性肝炎(占2.41%),3例患者为酒精性肝炎(占3.61%),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又以HBV感染为主;83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有52例患者死亡,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血氨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检测40例重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中的血氨水平。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1)。治愈、好转的重型肝炎患者与死亡、离院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氨检测对于诊断重型肝炎有一定价值。
本文分析了重症肝炎合并甲亢危象误诊为肝性脑病的一病例。病人出现腹胀、尿少、双下肢浮肿而入住本院,入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乙型)。综合病史,考虑甲亢危相,立即给予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周围组织对TH的反应,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及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入院第7日诊断为重症肝炎,加强保肝、支持治疗力度,积极预防并发症。入院第15日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家属拒绝用药,2日后死亡。从本病例可以看出,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另加服中药臌消饮,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0%(6例),有效率为90%(27例):对照组显效率为14.3%(4例),有效率为78.57%(2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确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在乙型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38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32—53岁。同时设立成年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 DNA。结果:重型肝炎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和血浆置换术(PE)治疗各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34例重肝在内科综合治疗同时每隔1~4天进行血浆置换(每次置换2500ml)或/和MARS治疗。结果:34例共进行PE142次,每例平均3.92±2.08次,有9人行MARS(与血浆置换交替)治疗共19次;存活12例,存活率35.29%。人工肝对亚重肝早期患者疗效最好(存活率79.20%)
目的:探讨利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时护理程序的应用及体会。方法:123例重型肝炎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每隔1-3天进行MARS治疗268次。同时给与相同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通过MARS治疗患者的胆红素显著下降、体内的有害物质被有效清除、同时血浆白蛋白升高。结论:护理程序的应用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重型肝炎的好转率。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实践中屡见不鲜。除了传统药物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肝损害外,新药引起的肝损也不断涌现。因此药物性肝病并非仅仅是临床肝脏病科医生,而且是全体临床医生都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肝脏的药物代谢和药物性肝的损害机制,并对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了分类,最后探讨了药物性肝病的治疗及尚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