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海洋中的岩生元素通常被认为主要来源于陆地输入.本文通过分析浙江近岸泥质区柱状沉积物中Li、Sc、Rb、Cs、Th五种岩生元素与V、Cr、Co、Ni等重金属元素的沉积记录,解析其对陆源输入等环境条件变化的指示作用及应用其沉积记录重建东海相应的环境演变过程.
【机 构】
: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
【出 处】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化学分会“中国海洋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中的岩生元素通常被认为主要来源于陆地输入.本文通过分析浙江近岸泥质区柱状沉积物中Li、Sc、Rb、Cs、Th五种岩生元素与V、Cr、Co、Ni等重金属元素的沉积记录,解析其对陆源输入等环境条件变化的指示作用及应用其沉积记录重建东海相应的环境演变过程.
其他文献
谷继成等(1979)提出的强余震预测"等待时间法",在三十余年的实际工作中,更多的被用于序列类型的判断,而较少应用于强余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曲延军,1990;华爱军等,1996;平建军等,2005;蒋海昆等,2008).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震,震中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距中国边界仅二十多千米,中国西藏的聂拉木县等地区形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及人员伤亡.尼泊尔大震不仅仅是喜玛拉雅构造带活动并孕育的大震灾难事件,而且传递了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趋于活跃的一种信号或警示.
本文介绍了氢的化学与地球化学特性及氢气与地震的关系,论证了利用断层带氢气观测突破地震短临预报难关的可能性.氢(H)是粒经最小,质量最轻,迁移速度最快,穿透力最强的元素.氢气(H2)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0.5ppm),在地壳中的含量较高(n~nx 102ppm),集中分布在5~8km深度,主要释放于断层带上.H2动态与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地震前n~nx10天常常表现出信噪比很高的异常
采用2000年以来数字化测震台网改造后的地震目录,计算了南北地震带(E95°-110°,N21°-42°)5级以上地震余震序列b值,对余震序列b值大小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选择2000~2013年南北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余震序列,根据主震后余震序列的空间展布范围,选择余震序列,地震目录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月报目录和"全国地震编目系统"(http://10.5
天山作为全球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板内造山带,一直是中外地震学家密切关注的区域之一.自中新世以来,天山受到近NS向水平力的挤压而不断隆升,形成新的再生山脉,其主体由南天山、北天山和中天山以及其间夹持的山间盆地组成.天山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强震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自17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25次,8级以上地震3次,而强烈地震活动与其特殊的地质区位密切相关.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
自十五、十一五项目建设完成后,我国地震前兆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观测,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数字化观测数据.随着前兆观测台点的增加,数据处理任务越来越繁重.如何及时快速的处理前兆观测数据,从中发掘有效的观测信息是摆在地震预报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的]:沉积物中磷的环境意义和生物有效性取决于其含量和结合形态,本研究旨在调查烟台四十里湾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磷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其含量和分布的因素,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量的营养盐被输送入海,导致中国近海生态环境近几十年来退化严重,海水富营养氧化、有害藻类爆发、初级生产力过高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沉积物中的磷对海洋生产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广饶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下潮汐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芦苇覆盖下的GRA2区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碱蓬覆盖下的GRA1区域。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低氧事件被连续报道。对于我国而言,东海是低氧最为严重的海域之一,其低氧面积逐年增加。其中,长江输入的丰富营养物质导致近海富营养化加剧,从而使得初级生产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