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残害自身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害自身行为以造作伤、诈病两种形式在戒毒场所内客观存在,通过对58例戒毒人员残害自身行为的原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残害自身行为以吞食异物、伪装瘫痪和精神失常为主,其目的是逃避习艺劳动、所外就医等,不仅扰乱了戒毒场所的正常管理秩序,同时也给戒毒场所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鉴定诈病以及对残害自身行为进行救治,值得人们深思,本文通过调查与思考,寻求解决方案,以减少残害自身行为在戒毒场所内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无抽搐电休克和常规精神药物,疗程均为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组治疗第1周末和第2周末PANSS总分减分率显著高于药物组(t=2
本研究以23名康复人员为对象,采用FAD、DSQ量表及演讲形式的行为实验对影响其压力应对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家庭功能中,沟通、行为控制和总体功能对康复人员压力应对具有显著影响,情绪反应可以作为一项次要的参考指标.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康复人员团体治疗指向性及未成年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戒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尤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造成很大损害,伴生有高血压、冠心病、血管栓、肝炎、肝硬化等多种疾病,部分戒毒人员人所后稽延性症状明显.所内危重病号越来越多,戒毒人员因病死亡防不胜防.自我所完成转型实现定型司法行政戒毒,落实省政法委和省司法厅"场所满员"大收戒以来,先后发生了三起戒毒人员因病猝死事件.为了有效遏制所内死亡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病、所内
目的:调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生存状况,研究保持操守影响因素.方法:自编问卷电话调查,访谈复核.结果:前6个月高危;亲朋帮助、强戒经历、正常就业、他人的积极评价对保持操守有重要作用;个人和家庭原因是复吸的主要原因;对强戒所评价与戒毒效果密切相关.结论:帮助改善亲情状况;抓好就业准备;调整戒毒理念;重视离所初期社会适应及后续帮教工作;慎用提前解除强戒.
目的:戒毒人员.方法:问卷+访谈.结果:采用频度、均值分析和交叉表分析得出结果.结论:1、重点防控文化素质不高的青壮年;2、成都及周边地区重点打击制、贩冰毒行为;3、抓好青少年禁毒教育;4、加强娱乐场所和旅馆管控;5、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目的:强制戒毒作为脱毒治疗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帮助学员生理脱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而后期的心理康复治疗和预防复吸却仍是戒毒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了解强戒学员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深圳市宝安区强戒所210例康复期戒毒人员进行测评,通过调查了解该所戒毒学员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其心理特征和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以巩固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
目的:充分了解和掌握集中强制隔离戒毒的HIV感染者人群特征及心理状况,并对其管理和矫治措施提供建议.方法:对364名男性HIV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SCL-90、SDS、SAS评分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犯罪史、执行变更等基本情况需要关注,同时HIV戒毒人员的SCL-90评分躯体化症状、敌对、抑郁和焦虑四项均高于一般戒毒人员(P<0.05),抑郁情况较为严重.结论:HIV戒毒
为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方法选取中山市新近强制戒毒人员200例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男性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性,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有显著差异,而焦虑、强迫、敌对,焦虑,其他人际关系敏感是排前三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子.调查结论:吸毒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女性,必要时应给予心理矫治,最后提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循证戒治理念,运用感觉寻求、负性情绪、药物渴求量表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戒人员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初次吸毒年龄、毒品种类5个变量影响戒毒人员的药物渴求感.新异体验、压力感、抑郁情绪是影响药物渴求的主要风险性因子.摸底药物渴求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能为戒毒所分类矫治、制定个性化的戒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了解戒毒人员负性情绪现状.方法:用负性情绪DASS21.0量表对戒毒人员进行问卷式调查;通过个案访谈深入了解负性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结果:戒毒人员负性情绪普遍存在,错误认知、压力事件与负性情绪、同伴关系影响、易感心理是其主要因素.结论:运用一定的积极心理学干预疗法可有效针对负性情绪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