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战略转型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i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为城市、工业和国家发展建设提供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资本积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举足轻重。新农村的建设是全方位的,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本文总结中国11年来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经验,认为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向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与现代农业,与城镇化,与农民自力更生、国家政策扶持和与试点示范、面上推广之间的五个关系。
立足本地实际,认真学习、扎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对此,笔者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基层建设、农业资源、剩余劳动力和农民素质四个角度作了简单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思想高度上来认识,要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少走弯路,加快建设。要始终坚持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村情出发,始终坚持有长远规划的蓝图美景,始终坚持科学客观引导农民走富裕路,终坚持积极稳妥、循循渐进的工作策略。
当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要发展壮大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建立健全新组织,培养造就新农民,全面树立新作风。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认为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投入不足无疑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三农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性地位,然而,三农却成了国民经济中一扇软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急需解决的文化教育问题。认为农村家庭教育负担重,文化生活单调。并提出了建议: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扎根在农村的高等教育机构来保障。
在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集约用地成为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集约利用土地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遍布城市和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集约利用土地的发展水平处在不同层次上,如果说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从粗放利用向初级集约利用发展的话,那么经济发达地区则是由初级集约利用向高一级层次的集约利用程度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低是经济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长期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自发地离乡背井,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工潮”。自九十年代起,一些洗净了脑子、积累了票子、摸到了路子的打工者,又由当初挣钱填肚子、攒钱盖房子,出现了纷纷回乡办厂子的现象。甚至形成了一股回乡创业的潮流。昔日的打工仔打工妹,不仅带回了创业需要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且还逐步蜕变为农村的食业家,是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启动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怎样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