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导引下的东北地区区域发展方式演进特征分析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时期区域发展目标的不断更替,区域发展方式在区域政策的导引下通过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批判、继承和延续的探索过程中寻求转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建国后首个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以传统粗放式能源、原材料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发展方式的转变深受历史条件和自身环境的制约。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与旅游业均呈快速发展趋势,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逐渐兴起。基于1985 年以来中国航空旅客吞吐量和旅游人数的历史数据,本文采用面板VAR 模型从全国和省域尺度定量分析了航空运输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来源,本文以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1985~2012 年间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通过图表分析和实证研究,着重于分析创新主体结构的演变、创新合作的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科创资源集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而且商业银行网点在全国布局也发生了战略性变化。
利用区域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理论,选取成渝经济区2000-2013 期间3 个年份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8 项社会经济指标分形维数,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规律,并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第一无标度区域以及不同地貌类型县域经济规模演化状况。
基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从前苏联生产力布局影响下的中亚地区经济格局出发,分析独立后中亚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道路选择,并在全球化、能源价格持续波动等大背景之下,解析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区域产业升级一直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热点。现有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研究往往基于主流全球价值链理论,较多地关注区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以及受其垂直治理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较少关注影响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的地方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即单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难以解释中国区域产业升级缓慢和“低端锁定”现象,更缺乏对中国产业“升级慢”与“伪升级”背后的地方化作用机理的理论阐释
会议
城市用地的过度扩张和城镇化率的激增带来了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以“精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做指导,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问题,总结出适用于我国的“精细化”与“精致化”共同发展的中国式“精明增长”模式,旨在从“精致化”角度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精明增长”理论,为我国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气候变化显著影响高寒草地植被生长.构建气候生产力模型和经济气候模型考察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畜牧业发展影响,结果显示:1986-2010 年果洛州气温变化倾向率平均每年上升0.04℃,气温升高趋势明显而年降水量增加不明显.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城镇化进程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尤为突出.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行政区划调整数据、历年的城镇化数据以及四普、五普、六普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数据,详细分析了江苏行政区划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特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得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县改市后城镇化率增长比没有调整的
区域空间网络化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或节点空间呈现网络状空间组织形式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地理空间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下,国内外区域快速发展引发的区域空间结构嬗变,并基于这一背景提出区域空间网络化研究这一主题;接着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最后基于新需要、新方法、新理论,初步架构未来区域空间网络化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技术路线,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