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伴胫前后动脉损伤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可调式万向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伴胫前后动脉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一2014年12月共9例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性骨折伴胫前后动脉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ustilo-Anderson分型,全部为ⅢC型。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38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方法 将80例行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实施骨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V形截骨以及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对31例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行经椎弓根或经关节突截骨矫形术治疗.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35.1°(17~58°).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D级3例,E级28例,31例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结果:术后脊柱后凸Cobb 角0-15°,平均5°,矫正率为85.7%.术后腰痛明显缓解.结论 后路经关节突
目 的:增强对三角肌挛缩症的认识,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积累经验,避免对同类疾病的误诊误治。方 法:对本主诊组2013年的一例误诊为肩关节脱位的三角肌挛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包括病因、病史资料、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方法,完善病史采集,总结手术失败经验并及时行挛缩带松解手术,并随访治疗效果。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男22例,女66例,平均年龄70岁,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A组)治疗45例,外固定支架组(B组)治疗43例。
目的 在MRI影像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在不同腰椎节段的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和硬膜囊横截断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的关系。
目的:本研究拟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近端弯棒角-近端交界角的不匹配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7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资料,包括3名男性和24名女性.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大于两年.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于三个时间点测量患者的近端弯棒角(PRCA)及PJA.根据末次随访PJA是否大于10°将患者分为P
目的:总结分析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促进患肢功能尽快恢复的护理方法,以为髋关节置换患者提供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我科行首次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患者186例。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长期疗效。方法 集中随访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行ADR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1例(24个椎间盘),男9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6岁。
目的:降低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提高手术的顺应性和预后效果,利于术后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法:成立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定“降低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为本期活动主题,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开展活动,对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进行原因分析,通过查找真因拟定对策,在对
目的:通过CT扫描髋臼形态,描述“颈后线”与髋臼的位置关系来评价DDH患者术后髋关节复位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小儿骨科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其中单侧脱位13例,双侧脱位2例,左髋12例,右髋5例,共计17髋,年龄3个月~18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9个月,均采用闭合复位矫形石膏外固定术的方法治疗,术前,术后均采用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