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爱情电影创作研究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爱情片创作,在1930年代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度几乎与经典好莱坞的爱情片创作同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全面抗战爆发而使爱情片的创作未能得到有力的提升.随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使得中国爱情片的创作发展在1949年之后自动划分成大陆、香港、台湾三个组成部分,俗称两岸三地.中国大陆的爱情片创作在1949年之后60余年的时间里呈现出几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创作特点,取得了各自的成绩和经验教训.
其他文献
当今学界对于《护生画集》文本的研讨聚焦于丰子恺所作之"护生画",而李叔同与丰子恺遴选或创作的诗文也是《护生画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和漫画共同构成了作品,故不应顾彼失此.本文意在为《护生画集》寻找一个新的开启方式,即立足于诗文与漫画的互文性,从漫画的文学性和诗文的"写生"两方面分析《护生画集》中"诗"画"文本的对话,并找出隐藏在诗文和画题中的"第三文本";然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性深入到主体
本文尝试采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通过戏曲史和美术史相关的知识对解释加以修正、控制.以解释明刻本《牡丹亭还魂记二卷》插图中的"芭蕉"形象以及隐藏意义,表现出插图作者对文本的价值评判.
"图像时代"已势不可挡,米歇尔关于"图像转向"概念的提出,表明了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的转向,并暗示出艺术史研究有纳入更为宽泛的视觉文化研究范畴的倾向.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觉性"、"图像"等概念比"艺术作品"定义本身更具有联觉分析的开放性,更能超越研究对象的物质性而使艺术史的研究更具建设性.因此,无论是形式主义的向内批评还是图像学的向外批评,并没有给艺术史研究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而"图像转向"理论的提
松声,即松间的风声,是古人乐于吟味的自然声响之一.松声意象因其自由超逸、雄浑劲健等多重文化意蕴与情感内涵,与宋人体悟求理的审美意识产生共鸣."听松"因此成为宋代文学与图像中的重要母题.宋代文学与图像对听松母题的观照,建构了视听融合的时空结构.对宋代文学与图像中听松母题的研究,能够在比较的视域下,探讨文学与图像艺术对松声等非视觉类意象的表现方式问题.文学多强调声音延续性与变动性的刻画,绘画则重在表现
本文对"神"进行哲学溯源,《易传》中"神"的内涵主要指宇宙变化的规律,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转化成为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将"神"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来品评艺术家和艺术.管子的"抟气如神"体现了对事物认知和把握的能力,是审美创造的一种境界.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中"进技于道"的神遇状态,强调超越"技"层面而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境界.在书画艺术领域,东晋顾恺之"传神论"的确
人物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的重要体现.当人物兼具跨文化、跨领域的特质时,搭建出一个艺术史中人物研究的网络,提炼精神主线,寻求艺术人物研究的独立语境与独特的学科范式尤为重要.本文从艺术史发展困境分析入手,主张多层面、跨学科艺术史研究,以搭建多维艺术网路与提炼文化核心为路径,探索艺术史研究界域与研究方法,并以近代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王光祈作为艺术史人物研究的个案,通过对其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比如语言理解的困难、文化思维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外部障碍虽然可以通过翻译、介绍和解释来部分消除,并通过拓展媒介支持和国家政策扶持来协助解决,但是在根本上仍旧无法改变英语国家的语言优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霸权,以及中西文化对话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等导致的更加深层的困境.同时,对外传播中被广泛忽视、亟需破解的障碍其实来自于内部,譬如传播者对自身文化艺
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理论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传达的境界诉求贯穿于各门类艺术之中,艺术表演不仅要有"叙事"、"言志"、"抒情"、"载道"等功能,而且还要有理想的艺术追求,即达至"艺术意境"的表现,从而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艺术内涵.在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理论中形成了诸多以理想境界诉求为目标的表演法则,希冀通过演员的表演,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即"艺精于形"、"以伎入
民族化的生存是中国电影必须直面的艰难而沉重的话题.中国戏曲对诗、书、琴、画、舞、乐的大幅度聚合,使其成为古典审美意趣的综合结晶和民族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脱颖而出,成为电影借鉴传统文艺的优先选择.视听兼备的审美功能,演员表演的形象塑造,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技巧等,戏曲为电影提供了诸多艺术手法的经验和参照.本文以《小城之春》、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周璇的古装歌唱片为例,试图探寻传统艺术的戏曲融入
左翼电影的边界问题,需要进入1930年代的民国机制,进入租界化上海的文化场域,才能做出符合历史的解答."借鸡生蛋"的方式决定了左翼电影的边界不能完全由编剧或导演的左翼身份来确定,相当一部分左翼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并不是左翼人士."反帝"、"反资"、"反封建"的主题是30年代国产电影的时代话语,不为左翼电影所专擅.以电影检查制度和左右翼对立的逻辑来确定左翼电影的性质,同样面临挑战.实际上,并不存在严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