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外周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广泛用于反复或长期需要静脉补液和需要进行多次化疗的肿瘤患者.临床应用表明,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置管前体外测量确定导管置入长度仍是目前评估导管末端位置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操作前体外测量传统方法是"横L法",即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1],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容易测量,但胸锁关节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部分患者易出现定位不清,如肥胖、胸部手术敷料包裹、使用石膏绷带固定的患者,为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方便临床操作的体外测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测量方法是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内侧缘,再加6~8cm(身高150~ 160cm加6cm,身高161~170cm加7cm,身高171 ~ 180cm加8cm).目的:比较结合身高在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置人PICC的成年人120例,按照患者置管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奇偶数,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上最常用的"横L法",即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观察组采取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内侧缘,再加6 ~ 8cm(身高150~ 160cm加6cm,身高161 ~ 170cm加7cm,身高171 ~ 180cm加8cm).在置管后两组均以拍摄胸部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为标准,来判断两组测量方法对尖端到位率差异.结果:两组120例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到位率比较:对照组60例,需调整导管尖端位置为6例,导管尖端到位率为90.00%;观察组60例,需调整导管尖端位置为4例,导管尖端到位率为93.33%,两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结论:结合身高在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方法较传统方法操作简便,操作者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