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内外的物质传递、能量传输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破坏磷脂结构并与磷脂形成混合胶束的能力被广泛看作其对皮肤刺激能力的重要指标[1].同时,模型体系可以减少活体样本使用,因此其被广泛推崇.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与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2]:首先,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单体分子会插入到磷脂囊泡疏水层中,但磷脂的结构并没有被破坏;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插入到磷脂之中,磷脂囊泡的结构开始被破坏,此时溶液中的聚集体是表面活性剂与磷脂的混合胶束和磷脂囊泡;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足够高时,磷脂囊泡被完全破坏,磷脂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全部形成混合胶束.Lichtenberg 等[2]研究表明,表明活性剂与磷脂的相互作用主要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有关.但是之前的研究中并没有关注混合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不同形貌,不同大小,不用电性)是怎样与磷脂囊泡相互作用.本体系选择了OHAB 与SDS 混合体系,通过调控混合比例Xg 得到不同形貌、大小、电性的聚集体.通过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研究了其与DOPC 磷脂囊泡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浊度、动态光散射配合ITC 结果确定体系的Rsat 和Rsol 并绘制相互作用的相图.最后我们通过模拟透皮实验来研究了不同Xg 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穿透皮肤的能力.结合相互作用的相图我们可以得到表面活性剂与磷脂作用强弱和其透皮能力强弱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