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城市化的巨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景观特色危机蔓延全球,面对自酿的苦果,人们不得不反思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自然环境保护、风景资源永续利用、特色景观的保护和塑造被世界各国提到日程上来。进20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地风景名胜区大兴土木,截止到2004年,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区已有677处,总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目前各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
【机 构】
: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550001
【出 处】
:
第二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城市化的巨大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景观特色危机蔓延全球,面对自酿的苦果,人们不得不反思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自然环境保护、风景资源永续利用、特色景观的保护和塑造被世界各国提到日程上来。进20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地风景名胜区大兴土木,截止到2004年,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区已有677处,总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目前各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撑,景区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论证,破坏性建设增多,破坏自然景观而使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严重,在风景名胜区修建别墅、度假山庄的例子比比皆是,导致风景名胜区景观特色危机。本文的研究是在自然基金项目——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研究的指导下,以风景资源丰富而欠开发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进行风景名胜区特色景观审美结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对贵州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景观审美结构,以对未来的风景区的特色保护提供可参考的标准,并为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提供间接指导。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规划单元的概念,借用细胞生物学原理分析规划单元在城市建设中的存在及实践意义,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分析其对城市有机体的影响作用,探讨如何利用规划单元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进行有效控制及引导作用,使我国规划体系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合理有效的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在规划实践方面,提出了以规划单元为模式的控制导则规划,改变了传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地块为单位的控制方式,以开发设
对于城市建设的不满源于我们对城市角色的依赖和误读。在迫于物质需求的压力下,中国的非西方、发展主义全球化模式,以破旧立新的白板主义手法引导城市建设,却导致了都市面貌千篇一律的趋同或标新立异的趋同。对于空间的过度征服使得城市残存的记忆逐渐破灭。而精神上的虚空又在后规划现象中表现为各种赝品构筑的横行。潘家园地区作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中唯一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街区,在包含全部都市生活场景之余,形成了自身“古玩
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的重要载体,为更好突出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效果,规划应从过去仅仅局限在城市内部的园林绿地系统,拓展到“区域绿地”的范围,以期从全市的整体生态格局出发,整合内部城市绿地和外围区域绿地,对城市的绿色开敞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因此,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包括“区域绿地”专项规划。而区域绿地专项规划在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统筹城市和谐发展中更具重要性。本文依据绿地景观
旅游的目的在于体验各地自然和文化差异,而本土文化正是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平坝县最具本土特色文化无疑是具有600年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屯堡文化。屯堡具有军事和民用功能的石木建筑;屯堡人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同化的语言;具有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特征屯堡妇女的装饰;易于长久储存、收藏、具有征战给养特征的屯堡食品;多教并存的宗教信仰;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的屯堡花灯曲调;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一峰独秀的天台山;千
在我国众多矿业城市中,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产生了大量矿区工业废弃地。本文以矿区工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为手段,通过构建与重塑城市开敞空间环境,实现矿区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即在有限的矿区工业废置土地上,通过资源整合与再利用,建立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自然生态基底和人文内涵、秉承工业景观特色的多重含义的开敞空间环境,进而保障城市自然、生态过程以及历史、文化过程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典园林之历史精华与时代局限性的分析,主要以苏州园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探讨如何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借鉴传统并更新传统,从而创造传统与时代的共生。
目前,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塑造城市特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追求的目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安阳市面临着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凸显殷商文化特色,保持本土特征的严峻考验。本文首先分析了安阳古城历史和殷商文化特色,其次深入研究了安阳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特色,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化迅速发展背景下,安阳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和特色危机。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古都安阳城
在当代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环境之危机、工具理性和“中国文化失语”之危机的情况下,诗意栖居成为普遍的追求,曾经作为诗学国度的中国,其“诗境”文化予以我们当代思想上的唤醒。正是“诗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之“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与“精神升华”的审美品格。进而文章提出“诗境城市”思想,阐明它是以生态城市科学为基础,沿着山水城市理论所开启的文化方向,受中华诗学意境的引领,努力寻求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
本文主要探讨在全球化进程中既植根于本土又适应于时代的城市特色进化模式。正如生命体一样,城市特色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它必然被刻上时代的烙印,通过淘汰和变异作用进化成耐以延续的新生代城市特色,并将被载入后世史册,等待新一轮的继承和进化。本文针对城市特色消亡的主要原因,借鉴物种起源、出现、进化的自然选择过程,论述城市特色根源(生存环境和生存需求)、城市特色构成(民族遗产、民族传统和民族性)
机动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道路建设带来巨大冲击。论文应用现代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借鉴诸多大城市的经验和教训,以菏泽市北外环与牡丹路交叉口改造设计为背景,研究城市中心区外围主要道路相交处交叉口的处理方式,并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对快速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