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以云南民族博物馆为例

来源 :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yn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至2017年的观众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观众对在博物馆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博物馆开拓创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游览博物馆。结合云南民族博物馆实际,提出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展览设计,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影响力,设计出观众喜爱的展览,增强常设陈列展览中的观众体验,激发观众兴趣。让观众留下记忆,邀请观众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了解观众的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与云南民族学会合作,定期举办民族节日,让观众在博物馆动静结合,学习娱乐两不误,拓展与其他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研学项目,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其他文献
文物保护、修复和复制等科技成果应成为展览的重要内容.一是多举办文物科技类专题展览.二是增加文物科技内容,将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展览重要内容.
艺术博物馆强调“大历史”和“元叙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个体记忆亦为社会记忆的重要基础组成.博物馆在通过个体记忆的叙事主题化以及人类学视角的叙事文本的基础上,将观众无法体验的且破碎的个体记忆转化为一套令人信服的叙事话语.
博物馆集合并运用各种交互技术将观众升级为博物馆用户.要使博物馆取得最为卓越的功能设计及效果,基于用户视角,定位于用户需求,把博物馆的各种功能组合在针对用户需求的同一博物馆产品中,是博物馆功能设计的首要任务.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与公众参与密不可分,博物馆在提高社会公众吸引力的同时发挥并拓展其社会教育方式,更好地发挥出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参与度,有利于博物馆的发展.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公众参与是博物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博物馆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文物收藏,还是科学研究,博物馆归根
本文探讨了博物馆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结合残障人士需求分析了当前我国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最后发现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整体把握,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在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实践当中,浅析故宫无障碍设施的近况,并从中得出启示,为以后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建议。无障碍设计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针对无障碍设计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的
当前博物馆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活动单一化和同质化,过度依赖数字化手段等,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水平.通过开展多样的、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教育活动,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公众对展览的参与度.随着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而伴随着中国博物馆的日渐开放,公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早期的文物鉴赏式观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从被动接受博
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博物馆有义务有能力有责任架起企业与百姓之间深人沟通的桥梁,宣扬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发挥企业博物馆的优势资源,积极融人到社区中去,使企业产品及服务通过企业博物馆展览展示方式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所接受、所认知,进一步发挥企业博物馆强大的文化功用。为此,企业博物馆可从三个举措做起,第一,流动展示进社区,加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二,公益讲座进社区,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传授科普知识,
随着博物馆职能的转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限制性开放、付费参观到免费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广大观众参观需求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观众变身为博物馆志愿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博物馆工作并代表博物馆面向广大观众服务.
藏品研究架起博物馆与社会“超连接”的桥梁.展览和教育则双向连接起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信息技术潮流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连接手段则如双刃剑般影响着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而学术研究与合作则是巩固桥梁建设,保障其良性循环,为其添砖加瓦的力量.
社区(生态)博物馆作为多年来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拓展和创新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提升和丰富了基层观众的博物馆文化体验.社区(生态)博物馆与基层观众互动将极大提升区域文化认同感.面对社区(生态)博物馆事业,要始终坚持以社区(生态)博物馆辖区内的基层观众现实需求为本,吸取既往经验,根据本地自然和人文实际,在不断优化政策资金支持、选聘人才管理、调动基层观众主动性和多方拓展业务实践中,持续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