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浅议

来源 :浙江省地质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_shang_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遗迹包括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矿物与矿床、岩石、水体景观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特殊性在于相对稀有性,不可再生性,环境脆弱性,不可复原性和不可移动性.本文以浙江省长兴县的"金钉子"地质遗迹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描述,分析破坏因素、保护措施及利用成效,阐述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手段,说明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目的,其利用则是大势所趋,地质遗迹的持续管理和生态维护才是地质遗迹的长效保护伞.
其他文献
以航空影像和1∶500地形图作为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影像处理、多源信息辅助判读解译对部分绿化要素进行提取,并结合实地调查获取园林绿化的空间分布及属性信息.在此基础上,以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入库、统计分析及指标计算.基于GIS和RS的园林绿化普查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调查成果管理方便,更重要的是在GIS环境下可以对调查数据进行多样的统计和分析,数据可挖掘性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测绘项目的内容比较广,不仅有大量的外业现场指界工作,而且存在相当多的信息整合、录入工作.应用VC++结合ObjectArx软件最终实现自动对村民小组提供的不标准的《家庭成员调查表》和《承包地块调查表》进行标准化处理.
浙江德清县铜山寺矿区位于浙北有利成矿部位,有良好的成矿背景,地表探槽揭露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区植被覆盖严重,地表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利用高精度磁法测量进行面积性工作,探查矿区深部地质情况,圈定有利靶区,提供一处钻孔位置,为后续矿区成矿模式提供依据.经过钻孔验证,在远景区内揭露了一个辉钼矿体及一个含铜磁铁矿体,取得较好的效果.
阿尔山地区处于中蒙边境南戈壁—阿尔山—多宝山钼多金属成矿带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但由于区内工作程度低,多年来找矿一直没有很大突破.根据07~10年阿尔山等5幅1∶50000矿调工作的成果,按成因类型把区内钼多金属矿划分成3种,并重点对斑岩型钼多金属矿进行详细介绍并与蒙古国南戈壁、黑龙江多宝山类似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重点对区内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进行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本
针对海安油田祝家圩断块构造破碎、油层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认识难度大的特点,综合运用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储层评价技术、油藏动态分析等方法对祝家圩断块的滚动潜力进行了系统的评价.通过重新认识成藏控因修正成藏模式,认为断裂和岩性因素对成藏起到共同控制作用,较好解释了油水关系的矛盾,按照新认识的构造-岩性油藏类型明确了滚动扩边方向.经滚动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临安市会头湾萤石矿成矿作用主要为,地热水循环使含氟热液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运移富集于容矿构造中,属于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体.矿体矿石及矿物组分比较简单,矿石矿物为萤石,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CaF2和SiO2,随萤石品位增高,CaF2含量增加,SiO2含量减少.
采用GeoStudio软件的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进行耦合分析,得到了宁波山区3处典型滑坡安全系数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通过计算若干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滑坡达到临界安全系数时的降雨历时,得到滑坡I-D曲线,进一步确定滑坡的24h临界雨量.计算结果显示,3处滑坡的24h临界雨量在317mm~362mm之间,与实测结果接近,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合理的,计算结果可为同地区其它类似滑坡的预警提供参
本文以全面推进浙江美丽海岸带建设为背景,结合浙江省海岸带的现状,充分阐述了美丽海岸带建设的内涵和内容,分析了浙江美丽海岸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海洋地质、环境、资源家底不清,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重人工改造、轻自然保存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1)大力加强海洋调查工作;(2)制定符合浙江特色的美丽海岸带建设标准;(3)充分论证,尊重自然和人文思考;(4)各司其职,构建部门联动制度;(5)加强宣传,积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从事境外矿产勘查和参与勘查项目考察,结合相关资料阅读,获得的一些体会.认为在"走出去"从事境外矿产勘查前,首先要根据资源的互补性、成矿地质条件和政策环境因素,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其次要考察投资人的征信和资金实力,并向其灌输矿产勘查开发的高风险性和规范运作的必要性.从事境外勘查的,要尽可能多占有资料、立足本职、诚实工作,重视可行性评价工作.
宁波市是中国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城市之一,50多年的沉降历史给城市造成了2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影响着港口城市工程建设和发展.随着城区地下水禁采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程性地面沉降已逐渐成为滨海软土地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本文基于宁波市地面沉降发展历程与现状,详细阐述了引发地面沉降的内外因素,内因主要是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土的工程特性等方面,外因主要是超量开采地下水和大规模工程建设活动.针对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