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观测资料、WRF分析场资料等,分析沈阳地区近10年(2005年至2014年)强对流天气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日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 m·s-1)、短时强降水(≥20 mm·h-1)及混合型4大类.分析探空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着重探讨增加14时(02时)探空对于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结果表明:各种强对流天气中,沈阳地区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雷暴大风,冰雹的发生概率最小,多数强对流天气在午后到傍晚发生;(2)从合成的T-logp图的温湿廓线形态来看,有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有显著湿区,与雷暴大风、冰雹为主型的相应温湿廓线有明显的形态区分,多数合成的T-logp图的显著特点是中层大气干燥;(3)冰雹型的0℃层和-20℃层高度、抬升凝结高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相应值,短时强降水型和发生短时强降水并伴有冰雹或雷暴大风型的抬升凝结高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相应值;发生雷暴大风时的平衡高度较高;短时强降水型的地面露点、1.5km露点温度最高,而冰雹型的相应值最低;冰雹型的1.5km温度露点差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天气的相应值;(4)冰雹型天气中T700-T500和T850-T500的值显著大于短时强降水型和雷暴大风型,并且冰雹伴随着雷暴大风等其他强对流天气同时出现时,所需要的条件性不稳定能量更大;(5)4种强对流天气类型的SI的平均值均出现了正值,说明SI失去了意义,表明更强的风暴(例如冰雹)发生前,大气层结是相对更稳定的,大气的湍流运动更小,阻碍了大气能量的垂直交换,不仅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贮存,而且逆温层的高度可以达到850hPa以上,在一定的条件下,一旦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将触发更强的对流天气;(6)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K指数明显高于冰雹天气的相应值;(7)雷暴大风发生时的CAPE明显要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的CAPE,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垂直风切变较弱,雷暴大风需要强的垂直风切变;(8) WRF中尺度模式中的T-logp预报图,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