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实验的方式,在热管的蒸发部设置了12个温度探测点,探讨热管蒸发部各点的温度的状态,以确保热管在进行最大热传量测试时,蒸发部能均匀稳定地对热管加热,并求出整个系统的Heat loss,使实验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由实验结果得知,吾人可使系统的hest loss 小于10%,热管的温度(Te)和加热块(Tb)之间的温差小于2℃,加热块(Tb)彼此之的温差小于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实验的方式,在热管的蒸发部设置了12个温度探测点,探讨热管蒸发部各点的温度的状态,以确保热管在进行最大热传量测试时,蒸发部能均匀稳定地对热管加热,并求出整个系统的Heat loss,使实验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由实验结果得知,吾人可使系统的hest loss 小于10%,热管的温度(Te)和加热块(Tb)之间的温差小于2℃,加热块(Tb)彼此之的温差小于1℃。
其他文献
环路热管的启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蒸发器内气液分布、反重力工作高度、启动热载荷的大小、热沉温度等因素对启动的影响。详细描述了四种不同蒸发器内气液分布情况下启动的实验现象,并进行了解释和分析,给出了这四种启动的系统温度变化曲线图,总结了这四种启动情况的难易程度。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对于液体干道内充满液体、蒸汽槽道存在蒸汽时的启动,储液器温度上升主要不是漏热导致,而是蒸汽槽
鉴于板翅式和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个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并搭建了一实验台。将喷水室、直接蒸发冷却填料集成到二次侧流道,以求对系统优化设计,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两相半开式热虹吸管是一种分离型重力热管。本文就该类热管在倾斜状态下的传热特性与倾角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两相半开式热管分别就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倾斜时其传热系数和倾角的关系。
鉴于重力型热管特有的优良特性,设计开发了两种结构形式不同的电子器件冷却用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其冷凝段分别采用一根和多根热虹吸管,蒸发段都采用同样的平板容积型蒸发腔。为了对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建立了风洞测试系统。实验用电加热模拟发热电子元器件,在风洞中对不同加热功率和风速下散热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从总热阻和当量对流换热系数两方面比较了两种散热器的散热能力。研究表明:两种散热器都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
本文利用宽视场体视显微镜和CCD 摄像系统对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放置的矩形毛细微槽群热沉中的液体沿微槽槽道方向的流动情况和干涸点高度(润湿高度)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微槽几何尺寸、工质等因素对润湿高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纯蒸发情形下的液体润湿高度随着输入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陡降;一定热负荷下,微槽较深、较窄以及微槽群密度较大时液体的润湿高度较高;甲醇和乙醇在较低输入加热功率条件下的润湿能
间接蒸发冷却是将被处理空气与被加湿的低温空气热交换从而获得冷却效果,其中主要涉及空气加湿和气气热交换两大主要环节,可使被调节空气即降温,又无加湿的目的。分离型热管相对整体热管,更适于风道布置复杂,且冷热风道间距较远的场合。本文通过对一分离型热管在间接蒸发冷却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排风进口温湿度、新风进口温度以及排风加湿膜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计算机的效能越做越好,相对的所发出的热量也越来越高,效能好的TIM 可以大幅降低CPU和Cooler之间的接口热阻。为了得到最佳化的选择,我们必须精准地量测出TIM的热性质,所以精准地测量平台和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本实验以一维热传导理论为起点,加上精密加工技术,利用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电子构装散热实验室所设计之TIM 软件,针对计算机所使用之热接口材料,发展出一套制作低成本、高准确率的热性质量测
在高效传热的两相泵系统----AMS-Ⅱ中的硅微条两相热控系统中,以CO2,N3H6,NH3 三种不同工质为例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并应用Sinda/Fluit 软件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本文用Fluent 软件对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三维几何模型,对阶梯翅片及竖直翅片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本文对阶梯翅片热管散热器的翅片间距、翅片倾角等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做了试验研究。
近年来电子技术快速进步,造成许多电子产品之散热问题,而为解决电子散热问题经常必须利用到热管之相关技术以提升散热效果,其中如蒸汽槽(Vapor Chamber)为经常被应用之技术。不同于一般圆形热管,其特征为平板状,本研究即为提供平板状之毛细微结构设计,作为发展硅基微型蒸汽槽均热片之微结构初步验证方法。利用微系统干式蚀刻制程(ICP,Inductive Coupled Plasma)创造出特征尺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