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寨沟地震是在四川省发生的又一次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损失,而且还给灾后幸存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创伤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大。在诸多创伤后心理反应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青少年创伤后典型的消极心理反应之一。另外,灾后青少年还会表现出在自我觉知、人际体验和生命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改变,这种由创伤导致的积极心理变化被称为创伤后成长(PTG)。对此,有研究者在关注青少年PTSD与PTG的共同影响因素时发现,自我同情作为一种自我态度,是同时影响青少年PTSD与PTG的灾前因子,而自我同情所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两个不同成分,又会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中发挥独立的作用。然而,已有研究显示自我同情并非都会对PTSD与PTG产生影响。相关理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反刍这一认知过程在发挥作用。既然自我同情与反刍都是PTSD与PTG的影响因素,那么自我同情的积极与消极成分,又是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刍对灾后青少年的PTSD与PTG发挥作用的?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自我同情量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后,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PTSD,显著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显著正向预测PTSD,但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另外,虽然积极自我同情无法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PTSD与PTG,但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主动反刍正向预测PTSD和PTG;而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主动反刍负向预测PTSD与PTG。同时,消极自我同情也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PTSD与P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