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作为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设计新视角,活力城市使得健康关口前移,通过改善建成环境,达到促进居民身体活动,提高生活品质,进而提高城市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历经10多年的发展,活力城市正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整体健康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新途径。许多国外城市展开活力城市建设实践,并引发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活力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特点的总结、梳理和概述,分析对我国活力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的启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通过国内外学术数据库、国外活力城市建设推广网站、国际大众体育协会活力城市专题网站、国际奥委会活力城市建设项目平台等进行数据收集。研究结果:1.活力城市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颁布《指南》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对活力城市进行关注,主要以国外学者为主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活力城市内涵特征和建设内容两个方面。2.活力城市建设实践特征。顶层设计先行(战略规划引领)。国外城市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制定顶层设计,纷纷发布活力城市发展规划或行动纲要,明确战略举措,将活力城市作为应对城市健康危机、打造居民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法手段;3.跨部门合作。活力城市整合调动交通、健康卫生、体育、教育、城市规划等多部门力量,取消不同部门间的职责分离,融合公共部门、私营部门、自愿组织等多方力量,搭建活力城市建设合作网络,展开跨部门合作,推动活力城市建设。为保证跨部门合作的顺利推进,各城市指派专人负责组织协调。4.发挥关键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活力城市注重关键人物对于公众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公众对于身体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为建设活力城市奠定基础。如动员政府工作人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整座城市形成积极生活方式,既象征着政府部门对于建设活力城市的明确承诺,又为整合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必要的合法性和技术支持。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活力城市通过完善骑行步行设施、增加步行骑行路线、建设和改造身体活动空间区域、整合不同类型土地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居民身体活动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拓展传统身体活动设施空间,塑造积极设计的城市。重视城市建成环境对于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打破唯有健身房、体育馆、运动场才能促进身体活动的固有观念,将整座城市视作居民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载体(空间)。促进跨部门合作,支持和鼓励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其他社会力量和公众广泛参与活力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整合政府不同部门领域的政策行动,将活力城市建设融入进所有政策行动。再者,增强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团体和公民的力量以及参与程度,如利用门户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营造活力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励私营部门加大对雇员身体活动的投入,为员工进行身体活动提供便利。注重社会环境对于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支持。健康行为不仅受个体因素影响,还受社会环境特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活力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建成环境因素,还涉及社会支持、收入、公平和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为此,在推进活力城市建设中,同时需注重在社会环境中增加身体活动机会。如保障所有居民不论年龄、性别、收入、民族或者能力都享有参与身体活动的平等机会,减少不平等现象;加强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消除任何身体活动过程中的威胁,保持行人及单车路线不受外界侵犯影响,减轻公众对于积极主动出行安全状况的担忧。活力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持续过程,需要为居民创造身体活动机会而一直不断努力,引导居民形成良好健康的积极生活方式,改善和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状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每座城市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同,需因地制宜地解决本地的活力城市建设问题。改善居民身体活动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健康标准,每一次评价也并不是最终结果,应该不断调整完善活力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城市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活力城市建设目标与任务,制定相适应的活力城市建设规划,设立相应的活力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定期评估、结果分析与应用。加强活力城市的研究和教育。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营部门的合作,支持开展活力城市建设的跨学科合作交流和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活力城市建设理论方法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球活力城市项目的中国本土化探索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强国际合作,激发城市政府领导力,完善政策创新。对城市而言,国际上的认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而且国际间的联系可以增进所有参与者的洞察力并促进创新。为此,我国城市应重视与世界其它国家城市学习交流分享活力城市建设经验,并积极申请加入全球活力城市建设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把握机遇,并在适当时发挥引领作用,为世界活力城市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