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VHRR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进展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13859315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基于AVHRR研究成都平原中部热岛效应的主要结果和最新进展的总体回顾和比较表明,16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显著扩展.最近5年春季晴天下午成都市的城市热场分布由岛状转变为大体与二、三环路平行的环状,温度的水平分布梯度也由比较均一、对称逐渐演变为不均一和非对称.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PR)的探测结果,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平均廓线与东亚及热带降水平均廓线的异同.结果表明:高原深厚弱对流降水占降水样本的近90%,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70%以上;深厚强对流降水的比例近5%,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占25%有余;浅薄对流降水占比例5%有余,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不足5%.平均廓线特征表明:高原深厚强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雨顶"高度14?16 km,地面雨强越大,"雨
本文应用η坐标中尺度模式,对云南2002年6-8月汛期降雨进行的模拟试验,并进行区域评分和全省性降雨过程评分.结果表明:模式对区域降雨的预报,具有参考价值;对大雨的预报评分,5区最高,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模式对全省性降雨过程的预报,小雨的评分较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大雨的预报评分较低.模式对低槽冷锋型,赤道辐合带及辐合区天气系统造成的降水,小雨的预报较好;模式对三种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雨范围预报,
本文采用了利用太阳光度计在珠江三角洲四个城市(广州,番禺,南海和广州)观测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光学厚度(550nm)、Angstrom指数和大气柱水汽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概率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四个城市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化,整个观测期间均值在0.68-0.76之间,都在3月、10月相对高值,在7月、10月相对低值,频率分布在四个站点都是在0.5左右有一个峰值
本文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风速和风向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大气颗粒物PM10浓度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再现了此次灰霾过程中大气颗粒物的积聚、增加、清除等过程.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2004年10月一次典型重污染个例,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污染物对太阳总辐射的削减作用,以及应用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和地面风场的分布分析污染物的输送过程,结果表明,区域尺度输送对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表明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结合地面风场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地面污染事件的形成和输送过程,遥感技术在监测污染物排放及其分布监测上具有的重要价值.
本文利用广西9个酸雨监测点1993~2004年的酸雨资料,并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广西酸雨污染比较严重,近年来有减轻的趋势;酸雨的影响程度是冬半年大于夏半年;酸雨状况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中西部和东北部的酸雨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带已扩展到西部,但个别月份降水酸度呈现出南北或东南-西北方向的地域特征.
本文应用青藏高原东部17个台站春季的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讨论青藏高原常规观测积雪资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5月份两者相关值达0.7907,在32年中均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际变率的较大区均位于高原北部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之间,以及高原中南部念青唐古拉山的西区;而在这两区域之间的狭长区域,则为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年际变率相对较小的区域.春季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均在1977年左右开始出现年代
本文主要是在利用遥感信息数据基础上,结合地面观测资料,通过干旱监测模型及高程(DEM)数据,在GIS的平台上建立干旱监测信息系统.在监测不同灾害时,能根据监测区的特性将监测区设置成不同的分区,并针对每一分区确定监测指标,快速、准确地实现监测区内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等级划分.并以2004年6月份辽宁省干旱监测为例,进行了干旱等级划分及面积监测分析.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微波成像仪(TMI)的长期观测资料,对亚洲夏季降水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中国南海南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三个稳定的强降水中心.并借助于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地表降水资料,对洋面和陆面及6个典型区域的TMI降水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TMI和GPCP基本一致地指示亚洲夏季降水的强弱降水中心及雨带位置,TMI对陆面降水仍存在普遍的低估,
作为城市气候主要特征之一的热岛效应有日渐严重的趋势,给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对2000~2005年春季下午NOAA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规模呈扩大趋势.成都市区热岛强度一般为5~7 ℃,局部地方极值可达8℃以上;市中心区热岛强度相对减弱,东部工业区热岛高温区面积逐渐缩小,市区西南部热岛明显发展,致使2003年起热岛次高温区在二、三环路附近大致呈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