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对彝医学本体论的研究,阐释彝医学对人类生命起源、人体生命的发生、孕育与生长壮老己的过程,以及人类生命的内涵与特征。彝族先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从认识宇宙发生演化模式为切入点,阐述了对生命起源、本质及生命过程的认识,揭示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反映了彝医学的生命观和人体观。提示人们:研究生命规律,除了现代科学从解剖形态和理化性质途径探索之外,还可以从生命与宇宙关系进行研究,呼吁人们重视日益
【机 构】
:
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出 处】
:
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彝医学本体论的研究,阐释彝医学对人类生命起源、人体生命的发生、孕育与生长壮老己的过程,以及人类生命的内涵与特征。彝族先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从认识宇宙发生演化模式为切入点,阐述了对生命起源、本质及生命过程的认识,揭示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反映了彝医学的生命观和人体观。提示人们:研究生命规律,除了现代科学从解剖形态和理化性质途径探索之外,还可以从生命与宇宙关系进行研究,呼吁人们重视日益被忽视的时间和空间对人体生命产生的巨大作用。在这思想的支配下,彝医学由大智大慧的彝族先民创造性地把自然、社会、人体融合得惟妙惟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所以,必须重视彝医药,全面认识彝医药,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去继承彝医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振幅整脑电图的监测及与神经行为评分的关系.方法:将72例窒息新生儿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NICU收住院的患儿,根据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标准,分为轻度窒息42例,重度窒息30例,分别在生后6h内对患儿进行aEEG描记及生后第二天进行NBNA评分,分析aEEG的变化及与NBNA评分的关系.结果:(1)两组在生后6小时内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后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治疗难治性小儿频发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检测.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参考.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0年至2014年我院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且经过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患儿作为治疗对象.我院门诊及病房病例共27例.年龄2岁2月至13岁,平均年龄5岁3月.其中男15例,女12例.9例未查到明显诱因,无明显不适,18例有较明确心肌炎病史.所有病例均经过动态
文章指出当前中医学传承和前行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要破除“唯物质”概念,回归中医学的本体,即气化学说和人身气化理论。而气”是用以说明“象”的,“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所以,中医气化学说与生命之“象”紧密相关,是关于人的生命的自然整体的理论,属于生命的自然整体范畴。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相关联,所以从有形之物的某些变化可佐证“气”的存在,而这些现象恰恰是物质科学所不能解却为人之“心”所能知的。有名而无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整合在既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之内,而不能轻易放弃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应当在总体上整合文化精神架构,实现中医药共同体的互通与共识。中医药不管如何变化,不管是涉及政治、经济利益、地区差异、流派等,都不应该衍生成为文化价值观的对立。指出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当丰富。探讨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凝聚共识、回应社会质疑、树立中医药正面清晰的社会印象的作用;有整合中医药各方面力量,调控
中医文化是把中医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是通过对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和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中医学体系、范式和特色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研究中医跨文化传播,其实质是站在中医角度,回答在全球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跨文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与西医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与文化对话相对应的是文化合作,文化合作针对的是不同文化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采取的协调、联合等政策调整行为,通常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
狭义的中医文化指与中医学学科有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泛指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当前社会上针对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一些伪中医、假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到处行骗。而与此同时,“中医领域专业人士、真正的权威大家们却在关键时刻“集体失语”,极少参与中医文化的传播推
中医学是站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文化历史的起点上形成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它所走的道路不同,尊奉的哲学思想不同,践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西医学是站在近代工业革命的起点上形成的“对症治疗”理论体系,遵循的道路不同,践行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就势必造成了在医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差异,不应当想方设法弥合这种医学的分野,而应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然而,相互尊重是建筑在相
对“气化”的概念深刻理解,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基本前提。《黄帝内经》气化概念所反映的认知方式与特色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论建构与演化发展。因此,在开展中医理论体系研究之前,应当深入解析《黄帝内经》气化概念的内容范畴。《黄帝内经》“气化”的概念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即自然层面上,是指无形之气的生化作用;自然与人关系层面,是指自然之气对人的影响及其基本原理;人体内部层面,
“生生之学”理念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独特理念,蕴含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之中,使中医学具有自身特有价值。“生生之学”理念在当代中医学中的价值确立,在中、西方思维方式剧烈碰撞的今天,为中医药现代实践结果的诊释提供了方向。基于“生生之学”理念的设释,能使大量的新事实、新经验、新数据得以合理的融入到中医学理论之中,拓展中医理论,使中医学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晋代皇甫谧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公案,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存在“黄帝说”,“战国说”,“汉代说”以及“非一时一人说”,刘向校书时,世上只存有若干散乱的以黄帝与诸臣子问答为形式的医学篇章,这些篇章都是单篇别行,刘向、李柱国搜集、清理、删重、分类、校勘之后,编订为《黄帝内经》一书。因此,将《内经》成书年代的下限定为公元前26年8月~公元前6年4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