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诊断依据1989年北京HBV-CN座谈会建议试用的3条标准:1、血清HBV抗原阳性。2、患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肾切片上找到HBV抗原。其中第3点是做出诊断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观其病例报道,最终的诊断还需依靠肾组织免疫病理学的佐证,即找到HBV抗原。
在祖国医学中,乙肝肾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隶属于“水肿”“尿血”“鼓胀”“胁痛”“腰痛”“黄疸”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该病病位在肝、肾,涉及于脾,以正气亏虚为本,湿热疫毒侵袭为标;由于肝肾亏虚,湿热疫毒侵袭于肝,下传于肾,困阻于脾,导致肾失封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从而出现精微失藏、水液失运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故肝肾不足是乙肝肾发展的重要因素,病机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可概括为湿热疫毒-毒邪内伏-久伏伤肾-肝肾阴虚而发病。因此历代医家多从肝、肾人手,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运用于该病的治疗中。
对乙肝肾的治疗目前西药无特殊公认的疗效,在中国,中医药配合西药是一大优势。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攻补兼施,作用缓慢但持久,中药中有丰富的抗病毒药物,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在未来的探索势将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