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史学批评标准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史学及史学批评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型文化基础上。其史学批评有政治标准,有学术标准。政治标准主要有:史学要为封建统治服务;合符封建伦理道德;合符经义;以君主的是非为标准等。学术标准主要有:反对门户之见;创新;体例严谨;史实真、资料可信;有无思想、学术价值;简约;文采等。在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关系上,总是以政治标准第一,学术标准第二。传统史学批评标准有局限性,也有某些积极意义,应当批判地继承。对于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关系的认识、处理,既要从历史、从现实出发,也要从长远、未来着眼。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哈萨克民间文学伴随着历史进程而存在和发展,民间文学不仅仅反映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在重要历史时刻全民族共同的历史感受,它也反映着历史现实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感情、遭遇,它伴随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而存在,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会不断煊变,但它总是古己有之。古今民间知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因而也决定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成为永不枯竭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研究探讨了历史文献中的祢衡形象以及不同时代的文人及民间作品中呈现的祢衡的形象,从而可以发现,祢衡已成为一个忠义节士的符码,是有历代文人及民间合力打造的。
本文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考察了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的问题,即判断一个神话故事的影响力首先从时间上讨论,然后通过其流行的地理空间来考察等,以期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改变评价主观化,非科学化的倾向。
本文通过对太鲁阁族水神话的描述,分析其记忆渊源,在部落迁徙过程中对本民族神话的遗忘,以及在西方宗教影响下形成新的洪水神话,表明太鲁阁族的民间叙事活动在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对文化认同的情境中,的确创造了另一种叙事的可能性,并且太鲁阁族的洪水神话在族群情感及时代变换要求下,修正创造或再诠释的记忆,从而形成太鲁阁族自我新的身份认同。
会议
中西史学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古代拥有官方制度化、组织化的史学活动。从官方史学的视角作中国与西方史学的比较、中国与日本史学的比较,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将古代的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予以比较,可以发现其共同理念是史学的记事求真与社会功用,求真与致用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古代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而早期强烈的求真意识,是史学能够产生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史学今后的发展应当强化其学术性,廓清传统官方史学长期运行而遗留下
《唐鉴》是范祖禹史学的代表着作。由《唐鉴·太宗》的内容分析,《唐鉴》在编纂方面,纪时不甚精确,记事上亦偶有错误。《唐鉴》记太宗事始於「高祖卷」,又将太宗分为上、下两卷论述,上卷褒多於贬;下卷则是贬甚於褒,范祖禹以贞观十四年为太宗卷的分界,认为贞观十四年是太宗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亦是「贞观之治」的分水岭。此外,范祖禹编纂《唐鉴》,已初具有「纪事本末」体例,而其叙事,多简化、删削《资治通监》原文,以及省
史学的功用,是史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史学对“惩劝”与“资鉴”的功用发挥到极至。事实上,历史学的功能和作用不局限于此,其对于人生的作用与价值十分重要,需要我们予以极大地关注。人们可以通过史学从历史中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史学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帮助和无尽的教益。概略言之,第一、提供思维的方式;第二、提供科学的精神;第三、提供学习的榜样;第四、提供实际的智识;第五、提供文化的底蕴。
顾颉刚先生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在中西方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此说的思想渊源虽然比较广泛,所论问题也与今古文经学上的“公案”有关,但是受胡适的影响最深。仔细分析顾先生的“层累说”,英特别之处在于根据《诗经》中的史诗来分析古史,以禹为”截断众流”的关键点,而不采信传统的《(尚书》等文献;其目的则是要从文献出发,构建系统的东周以来的信史。根据经今古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经今文的某些结论和顾先生
晚清学制改革,新式学堂风起云涌,课程设置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历史教科书的出现。民营出版机构的大量产生,为历史教科书走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缘于经营教科书有利可图,同时各派政治势力也需要借助历史教科书这种形式来宣传政治主张,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驱动下,清季迎来了历史教科书出版的高峰,数量可观,门类齐全,形式丰富。历史教科书在晚清文化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史学史研不应忽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