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青藏高原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利用Hi-CLIMB计划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CCP叠加的方法,沿着Hi-CLIMB剖面的位置,构建了S波接收函数深度偏移剖面。通过分析S波接收函数的偏移图像,以期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进行研究。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10008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青藏高原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利用Hi-CLIMB计划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CCP叠加的方法,沿着Hi-CLIMB剖面的位置,构建了S波接收函数深度偏移剖面。通过分析S波接收函数的偏移图像,以期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在对海门地区历年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包括如旱灾、涝灾、连阴雨、台风、寒潮(冻害)、冰雹、龙卷、雪灾等灾害性气候对种植业等农业生产的影响。春旱,主要影响春玉米播种与出苗,设施瓜蔬作物的开花、座果以及油菜、蚕豆、马铃薯等生长。伏旱,主要影响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长,造成受害作物萎蔫、产量减少、品质降低,并且伏旱尚能导致棉花等作物上红蜘蛛大发生。秋旱,主要影
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由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组成.基于RS 和GIS 技术,以1km×1km 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 )作为地形的综合反映,利用光路逆向寻踪法建立地形遮蔽模型.分析了近10 年MCD43C3 地表反照率产品,考虑下垫面非均匀性对地表辐射的影响.使用日射站长序列辐射资料,依据分月模式,建立了晴空指数和直接透射率估算模型.根据山地气候学原理,综合考虑天文、大气和地形因子,
2010 年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偏高;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年日照总量全省偏少。冬季寒潮冻害,油菜、小麦冻害面积较大;淮河以南地区湿渍害,苗情素质差。春季前期春霜冻害影响小麦抽穗油菜开花,后期连阴雨湿渍害,生育期推迟,不利小麦灌浆、油菜结荚,作物光合累积少,影响籽粒充实,麦油减产。夏季梅雨期入梅正常,出梅偏迟,梅期较长,梅雨量分布不均。梅期内多暴雨、大风袭击,农作
热量资源是重要的气候资源之一,通常用温度的高低、积温的多少和界限温度及无霜期长短等来衡量某地区热量资源的多少,足够的热量资源是保证农作物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环境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引起南通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本文根据1961 至2009 年南通地区8 个测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 年(1961 至1990 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统计分析1991 年以来气温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是对水稻生长危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近10 多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农林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褐飞虱的迁入和致灾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持续大发生、并严重发生的新特点,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极大威胁.2003-2010 年间,江苏省褐飞虱的发生程度明显提高,均达到偏重至大发生或特大发生的程度.20 世纪80年代,中国褐飞虱发生频次或危害程度大幅度提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 的雨水,由于人类活动,酸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1,2].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沉降面积达国土面积的40%以上[3].2000 年以来我国降水酸度呈现出总体升高的趋势,重酸雨区的面积由2002 年占国土面积的4.9%增加到2005 年的6.1%[4].聂呈荣[5]的研究表明,酸雨抑制了根、芽器官的建成受,阻碍了细胞分裂、生长需要的代谢
本论文根据天山及邻近区域88个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和欧亚大陆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图像联合反演了这些台站下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在这些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各向同性的线性无变差克里金空间插值技术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模型。通过在垂向不同深度上切片和横向上剖面投影的方式显示和分析了天山和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特性以及它们和构造特性之间的关系。
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它的深度表征了地壳厚度,是描述地壳结构与形态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叠加的方法,对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部的地壳厚度进行计算,以期分析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部地壳结构及动力学特征。
本研究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对川西地区的地震环境噪声记录进行反演成像,得到川西地区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本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地壳浅部横波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为研究川西高原和扬子地块的地壳结构提供了新的独立观测证据。
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通过对穿越地震主断层的反射地震探测剖面和科钻一号井(WFSD-1)开展的测井、VSP等结果进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流体作用和流变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地震波速度、振幅响应特征、频率变化特征等在发生地震的主断层附近变化明显,这对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及地震发生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探讨地震断裂带的破裂过程和地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