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WRFV3.2.1中尺度数值模式,利用1°×1°每日4次的NCEP-FNL全球分析场资料,并使用 OBSGRID融合了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采用非静力、三重嵌套方案,对2009年11月9日~12日河北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此次冷流暴雪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回流暴雪过程中近地层以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为主,暴雪区上空涡度中心和散度中心正负相间分布,表明暴雪过程中有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垂直方向上辐合中心与辐散中心,气旋性涡度和反气旋性涡度上下叠置的配置,使上升运动增强,对应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使降雪强度加大。暴雪区上空正涡度、负散度和垂直速度的演变预示着降水强度的演变。(2)暴雪区近地层为干冷气团形成的冷垫,暖湿气流沿锋面上界自低层向高层输送,水汽和热量主要集中在700~400hPa 高度,暴雪的出现与高温高湿能量的输送密切相关;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方,北方为干冷空气;降雪强度随冷、暖空气的强度即锋区强弱而变;(3)太行山的地形作用引起气流的汇聚、绕流和爬坡,山脉的南北走向使东北南下的干冷空气的在其东麓的迎风坡堆积,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冷空气的厚度增加,使暖湿气流的爬升高度增加,从而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使降水强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