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剂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农药学教学科研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在雷公藤悬浮细胞中添加洛伐他汀、矮壮素、壳聚糖及壳聚糖与矮壮素组合,并采用HPLC检测分析不同处理下雷公藤茎和叶悬浮细胞团中内酯醇、吉碱、次碱的含量.探讨抑制剂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为提高雷公藤悬浮细胞团中次级代谢产物的含量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洛伐他汀对雷公藤叶悬浮细胞团中内酯醇、吉碱和次碱积累均有影响,内酯醇和吉碱含量分别在30μM和3μM浓度处理7d后达到1608.3ng/g DW和86.62μg/g DW;矮壮素处理抑制茎和叶细胞团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叶悬浮细胞中内酯醇、吉碱和次碱的含量,并在50 mg/l处理48h后内酯醇含量达到837.2 ng/g DW,100 mg/l壳聚糖处理48h和96h后,吉碱和次碱含量分别达到35.66 μg/g DW和16.43 μg/g DW.壳聚糖和矮壮素组合处理雷公藤茎悬浮细胞团,在7d添加壳聚糖并与7.5d添加矮壮素后,内酯醇的积累达到最大,为559.90 ng/g DW;在叶悬浮细胞团中,组合处理则促进生物碱的合成,吉碱和次碱分别在6.5d添加矮壮素及7d添加壳聚糖后"达到58.42和28.15μg/g DW,分别增加了1.34和3.18倍.雷公藤中MVA和MEP途径在萜类物质合成前体IPP和DMAPP中存在物质交换和协同效应,MVA和MEP途径可能共同完成雷公藤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其他文献
针对沼气集中供气的工艺选择、发酵原料、供气管路优化和冬季增温保温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地区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适宜采用干式低压红泥塑料厌氧发酵工艺技术,以方便工程利用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使用"猪粪+秸秆"作为发酵物,能有效调节C/N,提高产气效果\采用环状管网供气技术虽然建设成本增加了30%左右,但能有效提高用户的灶前压力,有利于实现均衡稳定供气;秸秆沼气集中供
本文介绍辽宁省黑山县农村能源环保站为当地农民建造的顶置气囊式户用沼气池.这种沼气池具备以下特点:施工管理简单,容易学习;可随时进料、出渣,连续产气,安全方便;挖坑较浅,便于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施工;池内无气压,解决了漏气问题;投资少,一个户用沼气池整体投资不足2000元;可入池发酵材料广泛,在农村容易获取;产气率高,每池产气可满足一户人家日常做饭.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黑山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适合向全国
本文概述了海南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历程、建设规模、技术现状及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农村沼气建设的优势及主要成效,总结了主要经验和做法,并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海南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探讨了欧洲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发展现状,就中欧沼气工程在经济政策法规、沼气工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找出了与欧洲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了将来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工业化秸秆沼气工程原材料低成本收集与储运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以工程案例为基础,对秸秆青贮池的设计建设,秸秆收集的时间、秸秆的收集方式和收集手段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对各种收集方式的成本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包括用电、用工、设备的选择等),最后总结出几种可操作性强的几种模式和方法,对秸秆周几和储运过程中遇倒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规避措施。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系统能够将农业生产活动、生态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生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物沼渣沼液是良好的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本文对天津中粮集团沼气工程、北京北郎中和北京蟹岛等沼气工程的沼渣、沼液进行采集,分别分析测定其有机质、氨氮、全氮、全磷、全钾、pH值、Na等指标,对比不同原料产沼渣沼液的异同,检测其肥效的
为发现结构新颖的植物抗病诱导激活剂,以植物抗病诱导的重要内源信号分子——水杨酸为活性片段,对其进行结构衍生和糖基修饰,并对其杀菌活性和抗病诱导活性进行研究.活性结果显示,没有糖基修饰的水杨酰肼和巯基水杨酰肼显示出优良的离体杀菌活性,而经过糖基修饰后的(巯基)水杨酰肼衍生物的离体杀菌活性消失,但是表现出良好的活体杀菌活性和植物抗病诱导活性.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表示,该类糖基修饰的水杨酸衍生物对
Tenuazonic acid为链格孢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除草等活性.本文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在吡咯烷二酮的3位引入吡啶基团,设计并合成了8个3-(1-(Nr-(吡啶-4-基亚甲基)肼基)亚乙基)吡咯烷-2,4-二酮类衍生物(3)和5个3-(1-(N-(3-氯吡啶-2-基)肼基)亚乙基)吡咯烷-2,4-二酮类衍生物(6).采用IR、1H NMR和MS分析确认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连续监测了2010-2012年间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Qol类杀菌剂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病菌群体中的低敏感性亚群体的比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ECs0值>5mg/L的菌株的比例分别为12.5%、15.8%和28.3%.在菌丝生长阶段旁路氧化对灰霉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平均相对贡献值F为2.91±0.89,在孢子萌发阶段旁路氧化的平均相对贡献值F为5.72±2.82.嘧菌酯抗药性
为探索薄荷提取液是否对蚜虫具有杀虫作用,本文以干薄荷和鲜薄荷为材料,选择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采用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提取物,采用叶片药膜法初步研究了各种提取物对蚜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及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薄荷提取物对大豆蚜的杀虫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干薄荷提取物的杀虫效果优于鲜薄荷.针对干薄荷提取物,4种溶剂中,以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在5g/L下对大豆蚜的死亡率达91.8%,其次是乙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