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相似路径不同降雨特征的热带气旋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6~8月,台风"飞燕"、"桃芝"及一次热带低压分别在闽北登陆后,沿120°E附近北上,穿越浙江,路径极为相似.在热带气旋影响期间,浙江均出现暴雨或大暴雨,但它们的降雨强度和降雨分布则差异很大.本文从预报角度出发,对这三个热带气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物理量场诊断结果和卫星云图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造成降雨差异的原因.比照路径相似台风的降雨制作台风降雨预报是台风业务预报的常规方法之一,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对台风降雨的业务预报有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在地震学研究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6级左右地震的特殊性.本文主要讨论了震级-频度关系的非线性与6级地震的重要意义。
地震问题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准确预测地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然而,地震预测又是现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富挑战性的科学难题之一,而地壳介质中所包含的大量未知因素更增加了问题的难度,目前虽然在理论研究、观测技术、前兆积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这一领域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因此地震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地震孕育过程的物理实质在于震源区固体介质的变形、损伤及破坏失稳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应力水平对AE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考虑到构造的典型性及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密切关系,并且为了简化问题的讨论,设计、制作了一组结构相同的简单非均匀断层模型标本,在概念上可模拟与地震孕育有关的障碍体或强闭锁区域,重点研究不同应力水平对非均匀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AE时、空演化特性的影响.
本文利用三维粘弹性非连续变形有限元(LDDA)方法,通过建立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多块体非连续变形模型,分析了碰撞过程中伴随断裂的迁移不同块体的垂直位移和抬升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断裂活动迁移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影响。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目录(M≥1,1972~2000年),以及国际地震中心(ISC)地震目录、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等世界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研究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
对后期移动路径十分相似的0214号和9405号南海热带风暴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风暴强度、移速以及环流特征的差异是导致两个风暴过程降水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明显差别的主要原因.
大尺度环流形势稳定是造成2003年淮河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6月下旬,乌拉尔山东部盛行阻塞高压形势,7月2日起,阻塞高压崩溃消失,在随后的几天里,阻塞高压变成高压脊形势.在这段时间里,西北太平洋副高相对稳定,贝加尔湖附近及其以东地区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北侧暖湿气流交汇于淮河流域,致使该地区出现历史上少见的洪水.
本文利用GEOS-9卫星云图、常规观测资料来分析淮河流域的三个阶段降雨的卫星云图特征以及降雨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及其水汽来源.
本文采用近10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50余年灾情资料,分析研究我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影响的致灾规律,从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地面最大风速、最大过程雨量等主要因子与人员伤亡、农田受淹及所对应的直接经济损失入手,分别建立热带气旋登陆和非登陆影响的灾情模型,并与美国对飓风灾害研究给出的Saffir-Simpson灾害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AFDOS系统平台上建立灾情模型库及服务检索系统.
本文从2003年淮河致洪暴雨的中期环流资料入手,试图总结出此类强降水中期预报的可能性.分析得出:6月底到7月上旬暴雨之所以在淮河流域持续14天之久,是由高空超长波2波的维持、长波5~6波交替出现、高纬度阻塞型环流和副热带高压脊线长时间稳定在23~27°N偏北位置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