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通降心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ong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刘启泉教授运用脾胃分治理论指导下的通降法则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概述通降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并将其调气、化湿、清热、化瘀、养阴之通降心法及用药经验阐述其中。导师刘启泉教授总结30余年临证经验,认为该病的病机不外乎气滞、湿阻、热郁、血瘀、阴伤,并提出"一降;二调;三结合"的治疗法则。一降是指和胃降逆,通降胃腑;二调是指调理脾胃,调和肝胃、调和其他脏腑与胃的功能;三结合是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治疗与阶段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调护相结合。其中通降是第一要义,刘师治疗CAG运用通降之法,每获良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与胃癌单克隆抗体(MG7-Ag)联合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并行胃镜和病理检查的102名患者,依据结果分为胃癌前病变组65名和胃良性病变组37名,另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三组人员进行胃蛋白酶原Ⅰ (PGI)、胃蛋白酶原Ⅱ (PGⅡ)及PGR和胃癌单克隆抗体(MG7-Ag)检测.得
会议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板蓝根15g白花蛇舌草15g绞股蓝15g半边
会议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GF、c-Me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经中医辨证后符合研究要求的70例患者,按中医诊断标准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通过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HGF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胃黏膜组织中HGF、c-Met表达水平.结果:浊毒
会议
目的:临床观察中医药胃转安一、二号冲剂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 方法: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胃癌前病变患者共96名.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毒型(32例)及阴虚夹瘀毒型(16例),分别给予院内制剂胃转安一号冲剂(人参、黄芪、丹参、莪术、厚朴、姜半夏、半枝莲等)及胃转安二号冲剂(太子参、黄精、天花粉、莪术、红花、山慈菇、红
会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症状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并缺乏可引起该症状的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文通过收集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探讨肝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为中医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充分的基础理论支持;通过对相关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以肝为诊治切入点的正确性及可行性,以期
会议
目的:对近10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以"针灸、慢性胃炎"为检索词,检索CNKI、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近10年(2005年1月-2015年1月)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文献。结果:共检索到341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43篇。结论: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包括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火针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穴位敷贴疗法,以及温针灸
会议
目的:观察运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拟选中医辩证为肝胃不和型胃脘痛60者例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疏肝和胃为法处方(组成:柴胡10 g,白芍20 g,川楝子6g,枳实10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白术15 g,甘松15g,苏梗15g,炙甘草10 g)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规范治疗,通过各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对比,对两组患
会议
目的:从多种疾病的治疗综述枳术丸近十年来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查找的方法,回顾分析近十年来国内临床上运用枳术丸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结果:枳术丸是治疗脾胃内伤疾病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内、儿等学科的临床治疗中,其中尤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较为常见,且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对现代临床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异病同治"原则的具体体现。结论:枳术丸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尤以
会议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2位。中医认为:胃癌的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得病,因虚致实;以全身正气亏虚为本,局部湿毒瘀痰互结成积为标。目前,现代医家不仅在临床上创新了理论认识,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实验两微观方面证实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本文从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会议
目的:研究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对提高早期胃癌、 胃癌前病变检出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7例患者分为两组. 染色组50例在可疑病灶处内镜下均匀喷洒靛胭脂染色,并取可疑病灶组织活检;对照组67例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 结果:对染色异常病灶行黏膜活检并送病理检查,发现肠上皮化生7例(42%),轻中度不典型增生4例(8%),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4例(8%).对照组发现肠上皮化生28例(41.8%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