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比较了儒学和基督教传统各自对良知自由学说,也就是对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贡献。通过对西奥多·德·巴里观点的引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传统的一些普遍思想,同时也介绍了由新儒家学者王阳明和美国清教徒殖民主义者,特别是罗杰·威廉姆斯提出的关于良知自由的一些具体理论。文章尝试性地得出结论:两种传统主要的区别在于,清教徒基督教发展出了保护良知自由的宪法和法律,但儒家没有。
【机 构】
:
Harvard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ret.) 哈佛大学神学院
【出 处】
:
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比较了儒学和基督教传统各自对良知自由学说,也就是对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贡献。通过对西奥多·德·巴里观点的引用,本文介绍了两种传统的一些普遍思想,同时也介绍了由新儒家学者王阳明和美国清教徒殖民主义者,特别是罗杰·威廉姆斯提出的关于良知自由的一些具体理论。文章尝试性地得出结论:两种传统主要的区别在于,清教徒基督教发展出了保护良知自由的宪法和法律,但儒家没有。
其他文献
自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文明对话”为国际学术界所广泛关注,通过对话,人们似乎找到了克服人类文化危机的灵丹妙药,但本文认为,对话作为增进了解的手段固然重要,然而学会相处作为目的比练习对话更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实体甚至敌对的文明实体,如果不想同归于尽的话,首先要学习相处的艺术、相处的智慧和相处的态度。 儒家己立立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道并行不相悖的宽容态度、仁民
自传教士的时代开始,中国古代经典便不断被译介,这正是"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典型互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曾在香港生活30年、又在牛津大学担任汉学教授21年的理雅各。本文阐述了理雅各的翻译活动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中国古代经典,并探讨了他对中国经典进行了怎样的诠释。
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衍变和丰富过程中,在对外文化交流融合与相互吸取包容过程中,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构建过程中,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无不蕴藏着道的真精神。今天,在儒家文化圣地曲阜举办首届尼山论坛,以"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对话"为主题,着眼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道教徒,在此谨就"学道之无私、体道之宽容"为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从西方的视域审视,中国一直是一个"域外异国",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完全陌生的"他人"、"别事"。缘此,本文探讨了跨文化的对话、比较与研究首当其冲需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异质文化中的概念、范畴的比较与研究的可能。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下,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化解各国家、民族、种族、宗教、文明间种种冲突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选择。本文阐述了世界文明的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世界文明对话的指导之道;以“以他平他谓之和”为世界文明对话的“游戏规则”;以“和平”、“合作”的和合为世界文明对话的价值目标。
在广州召开的"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岸四地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发表了一篇讲话,别出心裁地提出,人类起源是一元论,人类文化进化是多元论,人类的最后归宿是大同论,会走向全人类统一。笔者引证科学界的发现,人类最早的遗骨,是产生在44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业,而走出非洲是在78万年前,这是科技界已经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也证明中国人也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和非洲人具有同样的基因
世界各大文化系统,都含具宗教性。但彼此形态不同,类型不同。当二个文化系统接触之时,因为互不相知、互不相信,不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宗教对话与宗教会通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又因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信徒不免「先入为主」而引发「排他」的意识,所以宗教战争也屡见不鲜。宗教的对话与会通乃是消解宗教冲突最好的甚至唯一的途径。
笔者认为人的本质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人的发展,透过每个人的意识、每个群体的集结、文化历史介面的发展,使得人有了很大的差别性。在人类历史早期,或者在西方18世纪之前,在中国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重视人的精神性,精神性是所有知识与价值的起源,但是现在人的精神性却受到漠视及忽视,因为人的精神也被各种知识领域所占据。如若人的精神性再不被重视,人文将更为失落、更被孤立。而人的概念也将更为模糊与空虚,社会也将界
作为一种超越世俗政权的文化符号,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权力需要获得一种稳定的传递模式,而“衍圣公世袭制度”、“教皇选举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则刚好符合了其各自的文化土壤和信仰特征,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维系。分析和对比这三种独特的权力继承模式,有助于人们对儒家、基督教、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前者注重血缘的延续,有着明显的世俗伦理色彩;后者注重灵魂的转世,有
关于儒教的宗教性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两种对立观点。另外也有人认为儒教中虽有宗教性因素,但很难断定其就是宗教,这有一定的说服力。宗教成立的最本质要素在于“超越性”。但是,现代的宗教哲学者批判唯神论的超越性,主张内在的超越性。而儒教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又提出了人内在的超越性世界以及到达此的方法论。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对儒教的宗教哲学性意义进行再评价。不仅如此,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儒教也提出通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