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重组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纯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重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阳性细胞经有限稀释法进行4次亚克隆后,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重组N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JY(4)-1、JY(4)-2、JY(4)-3.间接ELISA检测3株杂交瘤细胞的细胞培养上清及免疫小鼠制备的腹水和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均为1:512、1:105、1:105,且单抗与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PRRSV)、猪轮状病毒(PRV)抗原之间均无交又反应性.间接免疫荧光证实该单抗能与TGEV感染的ST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荧光.本研究制备的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重组N蛋白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进一步建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方法提供了条件.
其他文献
滴虫性肠炎是一种人犬共患肠道寄生虫病,毛滴虫是寄生肠道的鞭毛虫,多见于回盲部,该虫致病力较弱,也可以认为是条件致病虫体,即在一般情况下不具备致病作用,当感染数量较大或机体处于病态时,方可出现致病作用。临床症状:多呈隐性经过,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顽固性的慢性腹泻,拉黏液样稀便,严重的出现血便,逐渐贫血消瘦,嗜睡,直至衰竭而死。滴虫性肠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只需采取新鲜的粪便做寄生虫
本文介绍了以静滴糖盐水和10%氯化钾液来治疗犬胃肠异物症的方法。该疗法具有病程短、治疗费用低廉、疗效商,且克服了传统的手术疗法的诸多缺憾(麻醉意外、手术差错等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病程长,治疗和护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大),适宜在犬病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犬类洋葱中毒是犬病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的中毒病.洋葱是刺激性强的食品,经犬采食后,不但会刺激犬的胃肠道,引起炎症反应,特别是洋葱中的有毒成分N-丙基二硫化物或硫化丙烯,可使血红蛋白氧化成海恩茨氏小体,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吞噬含有海恩茨氏小体的红细胞,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症状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呕吐、腹泻、精神沉郁、心悸等。本人在临床上利用实验室诊断和抗氧化治疗等方法对一例牧羊犬洋葱中毒病进行了诊治,
犬腹水症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继发症,中兽医称其为宿水停脐,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共诊治病犬75例,治愈70例,治愈率达到93%,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地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等7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医院共收集到387例结石,对结石样本进行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测得11种化学成分,即六水磷酸铵镁、磷酸钙碳酸盐、磷灰石、二水磷酸氢钙、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尿酸铵、胱氨酸、硅石、药物代谢产物和其他。常见的结石类型为六水磷酸铵镁尿结石、草酸钙尿结石和复合型尿结石。以六水磷酸铵镁为主要成分的结石结构
犬蠕形螨感染是小动物临床是常见的皮肤病.通常情况下,皮下注射伊维素对控制该病很有效的,但对于一些全身感染的病例,该方法却没有效果。几个月前,笔者就遇到一例全身性蠕形螨牛头梗,在使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改用口服,将其病情控制.现将其整理,以供同行参考。
戊型肝炎以往称非甲-非乙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分为5个基因型(基因Ⅰ、Ⅱ、Ⅲ、Ⅳ、Ⅴ型),并且,不同的基因型存在许多亚型.不同基因型在基因结构有所不同,基因4型的全基因序列在ORF3的第二密码子AUG后插入一个U,从而改变了基因组下游的阅读框架.不同HEV基因型在地理分布上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呈现复杂性的特征.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以蜱为媒介的血液寄生虫病。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有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3种。2002—2005年,笔者在宠物门诊工作过程中,通过对161例犬巴贝斯虫病的诊治与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治愈148只,死亡13只,治愈率达91.93%(见表1);同时将这些病例按不同类型的巴贝斯虫感染的,进行归纳分类。本文将对该病的治疗与预防体会进行总结。
本研究扩增了A组猪轮状病毒标准株OSU株非结构蛋白基因NSP4,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9T-NSP4,经过序列分析该基因与报道的OSU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1%,氨基酸同源性为83%,主要变异区段集中在C末端.该毒株更趋向于人轮状病毒,它与人轮状病毒R293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3%,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另外,还构建了重组质粒pEGFP-N1-NSP4,将其转染至COS7细胞,发现pEGFP
副粘病毒可以引起一系列猪病,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同样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的威胁.国内关于猪副粘病毒病的最早报告是在2000年,本实验室于2006年在发病猪体内分离出一病毒,后经分子鉴定属于副粘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