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围绕人、城、境、业四个要素,成都探索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路径。公园规划立足现代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充分展示农村自然之美,多彩人又之韵,水利农耕文明之魂,全面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和市民宜居生活品质,塑造国际化城市新形象。
【出 处】
:
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暨第十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人、城、境、业四个要素,成都探索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路径。公园规划立足现代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充分展示农村自然之美,多彩人又之韵,水利农耕文明之魂,全面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和市民宜居生活品质,塑造国际化城市新形象。
其他文献
镇江桂语江南以“语境东万”为主旨,以自然天成的设计表达材质的温润朴质、空间的自然大气。去繁从简,景观与建筑无界融合,形成了开合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流线。搭配极简的设计格调,表达了精致、和谐、旷达的设计美学。
金茂悦示范区位于青浦区华志路和新凤中路交汇处,作为金茂悦系列精品,延续了金茂浪漫花园社区的雅致与自然的调性,以艺术的审美,强调前场中轴的仪式感、尊贵感,同时以层次丰富的组团绿化绿化空间打造自然生趣的景观空间。
项目借南山之灵,提取"山林"之精髓,置人与林,置室与林,意在打造"城市森林",让久居凡尘的人们可以在这座森林里生生不息,并随着四季更替繁衍、起伏、峥嵘.项目通过点、线、面有序的构成、交错、排列后描述出的空间自然形态,衍生出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基础。利用几何的线面,指引空间的精神,并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烘托更加轻盈的韵律,形成特定的气质内涵,勾勒出项目独一无二的灵性。同时,设计师梳理地块高低间的关
从古典园林院落礼制中提取精髓,形成“五进院落”的空间布局。具有仪式感的空间以及自然禅意的空间,无一不彰显着设计的层次感和优质的生活氛围。通过可触碰的媒介上留下关于牡丹花的印记,像刻刀勾勒轮廓,像线索引领前行,以“花”的不同形态绽放,让人从城市走向自然。
徐姚村农田广袤,生态基础优秀.但村中空巢现象严重,人口老龄化.村内没有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的产业.村内绿地与河滨绿地零维护,类城市化景观趋于衰败,未被利用的河滨/乡间绿地土壤暴露,荒废并堆砌杂物;河道全部硬化,河道污染严重,散发异味;居住建筑外观形式不统一,居住庭院全部硬化;村内多处废弃建筑结构脆弱,无人问津;村民去村委会的机会较少,缺少可达性高的活动与社交空间.设计中希望村民是体面而自在的,充满对
整个设计的主题是自然的无情、不屈的抗争和生活的希望.大震过后,整个用地地表全毁,只有一颗榆树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一片废墟中显得格外醒目,正是象征着生命不屈坚忍不拔的抗震精神.设计以树为圆心,向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四点三十分,划出一道巨大的指针,指针所形成的巨大"裂痕"将区域"一分为二",在大地上标记出那个凝重的时刻.整个园区将景观,纪念馆,地震遗址有机结合,整体布局,形成了"宁静-破裂-重生-追
景观设计师以“都市形态及自然景观的融合”为公园规划设计的切入点。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场地自然地形地貌,提升植物群落、动物的栖息地及多样性的生态品质,并落实海绵城市作为稳固公园及重塑自然系统的策略。另一万面,在城市的不同万面展现和创造了多样的空间和联系,形成了节奏感和层次性的景观系统策略。而公园活动的规划,通过多元的展览及互动性的公园活动,向公众传达生态维护及保育的理念,例如垃圾分类展览,让公众在自然轻
项目团队联合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以走访调研、生态调查、物种影像等万式对仁化河富村进行了实地昆虫、两爬、鸟类及植物的品种及分布调研,以多种指标对现状生态系统进行评估,通过“生态介入”的万法对全村水系统、古樟林群落体系进行生态修复,打造人人向往的“诗和远万”;在完成环境提升后,围绕古樟林整合多种优势资源,植入旅游产业实现一三产充分融合,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大井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关注民生
项目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是始建于1954年,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和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厚重工业历史记忆的城市空间而言,设计团队希望打造出承载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丰富城市内涵的具有浓重文化属性的公园,从而向外界彰显城市魅力,成为城市名片.基于场地项目特质,设计团队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展现工业文明的历史痕迹,将中车·拾光公园打造成承载历史记忆、品味格调生活、体现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作为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携手万科集团,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号召,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为红色金厢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总体以公共空间梳理为抓手,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美化村庄环境,提升传统红色又化。制定“针灸式”和“微介入”的改造策略。从村民需求出发,梳理村庄公共空间,散点式改造村民活动空间,打通村庄生活脉络,实现对村民生活质量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