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里约奥运周期是中国田径"后刘翔时代"转型关键周期,是东京奥运周期的核心衔接阶段;整个周期中国田径实现短、跨、跳、投、走等项目全面崛起,各项目"主角"时代的领军人物得以批量涌现。其中,作为"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实施重点的竞走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在近两个奥运周期中,刘虹、吕秀芝和切阳什姐等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以及世界杯赛上争金夺银,表现出强劲的个人和团队实力。运动成绩的取得取决于竞技能力的综合效应,竞走作为对技术有特殊规定的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目,其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体能。里约奥运会中,刘虹最后50米10步惊险技术以2秒微弱优势险胜世界杯冠军墨西哥冈萨雷斯,团队作战中三名运动员在交替领走破坏对手的战术计划过程中表现出的变速与加速技术和体能水平再次印证里约奥运周期我国女子竞走项目训练实践的成功。然而,面临竞争激烈的东京奥运赛场,俄罗斯竞走强势回归、日本竞走主场作战、欧洲竞走日渐崛起等,对于撼动我国女子竞走世界地位给予极大挑战;且竞走项目技术决定成绩"有与无"的特殊属性,在客场作战的东京奥运赛场其影响效应更大。因此,以备战东京奥运会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刘虹、吕秀芝和切阳什姐的竞赛技术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基础速度走和高速走时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会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三位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表现为:直膝技术规范,垂直支撑时刻均表现出"反弓"特点;头顶位移较大、腾空时间均处于模糊时限范围内,均具备支撑腿蹬离地面后放松向前长摆的技能,但吕秀芝小腿"后撩"动作幅度大;"小步高频"的"小步"技术特点已有所改善,"高频"仍是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技术风格,但步长和步频左右不均衡影响技术结构稳定性。左、右单步时间不均衡,技术结构不稳定。前支撑阶段和转换阶段技术时间随速度增加呈现递减趋势,欠缺稳定性;支撑腿蹬离地面分别出现脚旋内-髋外展动作、脚踝后翻-小腿"后撩"动作以及头在前髋在后"弓形"前倾姿势。后支撑时间随速度的增加缩短,稳定性待完善。各阶段时间占比特点为前支撑时间短、动作姿势准备欠充分、髋关节放松腿长摆能力有待提升;腾空时间长,动作规范性应引起注意;后蹬时间长,后蹬实效性仍需改善。切阳什姐脚掌仰角小,刘虹和吕秀芝离地角较大,两大腿夹角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后摆角左、右不均衡,刘虹和吕秀芝横摆幅度大、切阳前臂发力动作明显。研究结论:(1)膝关节"反弓"特点符合规则技术规范性要求,但是长期执行反关节动作因膝周力线失衡易导致膝关节损伤,故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借助膝关节后链动作进行放松防止膝关节前后链失衡引起损伤,具体包括负重弓步走、慢跑等等手段。(2)高速走时腾空规范性技术应在后期速度训练过程中通过强调沉肩松髋、立腰、加快摆臂等技术训练进行完善,具体包括肩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练习、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练习、核心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负重摆臂以及牵拉橡皮筋摆臂等手段;此外,可通过借助跑步机等仪器,在不同速度下强化规范且实效的动作模式。(3)针对左、右侧非衡技术特点,在技术训练中通过完善左、右下肢力量不均衡将左、右单步不均衡的幅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此外,三位运动员支撑腿蹬离地面之后的错误动作表象应注意髋关节放松能力应予以完善,主要指加强髋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髋关节协调用力的能力,具体包括髋关节前链-后链-侧链的牵拉练习、摆臂形式多样的放松大步走、大步走+小步走交替训练、左右单腿交替跟重心走、脚跟擦地走+正常走交叉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