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首先指出望远镜减振系统的必要性,以及提出各种减振方法,重点介绍了主动减振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直线电机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通过模态试验分析辨识了系统的模态参数,通过位置反馈验证了主动控制的效果。FAST馈源支撑系统中存在的 0.001~0.8Hz的宽频带干扰 , 安装在馈源仓上的新型质量阻尼器方案。在被动控制方式基础上加入采用加速度反馈的驱动器,馈源仓振动峰值减小70%。
【出 处】
:
第七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指出望远镜减振系统的必要性,以及提出各种减振方法,重点介绍了主动减振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直线电机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通过模态试验分析辨识了系统的模态参数,通过位置反馈验证了主动控制的效果。FAST馈源支撑系统中存在的 0.001~0.8Hz的宽频带干扰 , 安装在馈源仓上的新型质量阻尼器方案。在被动控制方式基础上加入采用加速度反馈的驱动器,馈源仓振动峰值减小70%。
其他文献
在世界上,中国研究团队首先将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的数字化资料(1953-2003)时间戳信息全部进行了自动化提取;中国研究团队首次对全球超过百年Hα观测资料进行了系列标准化处理;所有平场处理程序全部国产化;去云(或云量分级评估)研究正在进行;太阳活动信息自动提取工作取得初步结果;我国太阳物理历史观测资料得到有效保护,资料品质进一步提高,为资料利用打下良好基础;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其应用人才队伍
地基大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不仅受限于其口径的大小,还受到大气扰动的制约。基于此,研究一种高分辨成像技术——非冗余孔径掩模技术,它通过在望远镜瞳面添加非冗余孔径掩模、采用闭合相位技术来突破大气扰动对分辨率的限制。非冗余孔径掩模技术的本质是干涉,由于闭合相位的使用,其能分辨的角间距可达到了0.5λ/B的,视场在0.5λ/B -5λ/B内观测有优势;闭合相位的测量精度决定了非冗余孔径掩模探测的动态范围。
本课题是以实现高精度光学测量和控制为目标的技术研究,对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敏感。由于光学实验室所处建筑底层,外界的振动例如车辆经过或者空调外机工作都会造成实验装置中光路的不稳定,人们经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重复性地调校光路。如果实验外部条件能够再有所改善,那么光路的稳定性就会显著提高。目前的实验平台装置是利用现有的1米×5米光学平台搭建的,光学平台仅1米的宽度对光路中元件的合理布局有所限制,人们不得不扩
本文首先介绍了丽江天文观测站,以及2.4米望远镜观测平台,提出2.4米望远镜终端控制系统研发,并对观测控制系统提出设想。
充分利用百年天文底片,结合现代CCD观测结果,开展长时间尺度下的变源(变星、类星体、伽马暴等)光变研究。Angione利用长达93年的观测资料研究活动星系核3C273的光变特征,发现它存在周期约16年的光变规律。恒星和星团的运动学研究,特别是大恒星自行运动的精确测定。如用1900年AC星表推导Tycho-2、UCAC等星表自行的推算。长周期双星、聚星的动力学研究。Girard用相距83年250张底
借助空间碎片监测重大项目,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国家天文台、山东大学拟联合在昆榆山脉圣经山地区建立空间碎片监测标准示范站,计划建设设备包括一台2.5米的望远镜,可同时开展天文观测研究。
南极冰穹A是观测宇宙的太赫兹/远红外新窗口;已经为南极五米太赫兹望远镜的第一代观测设备研制出高灵敏度的超导SIS和HEB混频器;正在为下一代观测设备研制太赫兹超导阵列成像系统,包括超导TES和MKID探测器阵列,并在POST望远镜上成功试观测。
天马望远镜夜晚的主反射面精度为270μm。夜晚43GHz的全俯仰角效率52%。由温度引起的主面整体面型变化,通过移动副面解决。太阳照射会使面型精度降低,特别是背架被照射,通过离焦全息测量修正,使面型精度保持在270μm。离焦全息测量测量时间18分钟,数据处理时间1分钟。几乎零硬件成本,可利用连续谱,谱线终端进行观测。离焦全息测量方法成熟,GBT和天马都成功应用。
CDA芯片提供CCD运行需要的所有电压和驱动脉冲,是CCD控制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制成功的CDA芯片是一个通用性很强的芯片,其灵活性使得它适用于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CCD芯片和CCD控制器。CDA可以和正在研制的SPA组成大规模集成化的多CCD系统或超小型的单CCD控制器,也可作为一个部件单独集成到任何一个CCD系统中去。高度集成化使得CCD控制器性能更可靠稳定,功耗,体积更小,并更容
本文对兴隆观测基地系外行星测光观测进行了研究,指出周期修正量达到16.5 sec!精度提高近10倍,为大望远镜进行凌星相关的观测提供了准确的凌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