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情,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由Neff(2003b)最早提出的。目前有关自我同情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首先,本文介绍了自我同情的内涵:自我同情包括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个核心成分。对于自我同情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自我关系模型、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情绪调节等,而对自我同情的测量绝大多数研究使用的都是自我同情量表,很多非英语母语的国家还进行了该量表的本土化。其次,本文阐述了自我同情的益处:它与心理健康、幸福感和心理适应功能等都有高相关,同焦虑、抑郁和压力呈显著负相关,而且,高自我同情者拥有较高的情绪应对和消极事件应对能力,面对学业失败时拥有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也拥有更为积极的身体意象和更为满意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探讨了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如中介了冥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还可以缓冲心理疲劳带来的消极影响。接着,梳理了自我同情在不同人群中的治疗:它能够减轻人们的痛苦、降低焦虑和抑郁,让人们更加关爱自己和享受生活。本文还列举了自我同情的干预研究:很多练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自我同情水平,且可以维持三个月或六个月以上。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很多研究没有进行正念和自我同情两者概念的区分,也看到干预方法混乱且无法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在因变量指标的选择上比较单一重复,建议可以增加身体自我观念等指标。关于自我同情作用机制的探讨极少,可以使用ERP等技术进行脑机制的探讨。也讨论了自我同情可能的应用领域,可以不断扩展到竞技运动、教育、管理等领域,如对于竞技运动领域,可以探讨自我同情水平和不同运动水平之间的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探讨自我同情的学习和练习在提高运动员应对逆境、调节情绪、保持自信等方面的作用。尽管自我同情的好处很多,练习方法也多,但是由于自我同情更多地集中于精神层面,操作细微、过程较复杂、花时较多等原因,自我同情的练习方法普及性还不够,殊不知越是辛苦匆忙越是需要自我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