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的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强调根植性,主要关注本地联系,进入新千年后研究者开始关注集群的外部联系,但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后来巴特尔等人等提出了"本地传言-全球通道,(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概念试图去平衡知识创造过程中的本地互动与全球联系的关系,尽管随后出现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对知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全球-本地"(the global-the local)的理解,但是这些研究把知识的流动与全球-本地两个地理尺度简单的对应,从而忽略了知识流动的多层次性,同时忽视了集群主体之间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本文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起点低、基础弱,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较弱等问题,整体上仍处于技术追赶的阶段和全球创新网络中非核心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出一种专门的理论框架去解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机制、路径,而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全球知识通道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研究型大学和国立研究所的作用。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和案例研究方法,以北京地理信息产业为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集群形成过程本地-全球知识互动机理。主要问题包括:(1)不同类型的大学、研究所在北京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研究所存在哪些获取知识和知识转移方式?(2)通过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和地理格局分析,理解大学、研究所如何促进该集群的形成和发展?(3)运用多尺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研究所在获取全球知识、内生化为本地知识以及集群内部知识转移三个过程中的作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