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至7世纪邢窑制造瓷碗的工艺方法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6至7世纪邢窑制造瓷碗的工艺进行了分析。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旧属邢州的内丘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古代北方白瓷重要产地,历史上称为邢窑。邢窑陶瓷烧造始于公元6世纪南北朝晚期,终于13世纪的金、元时期,北朝后期邢窑成功烧制出白瓷,促进了北方白瓷体系的形成,邢窑制瓷技术在隋朝得以迅速发展,入唐后邢窑步入全盛,改变了以往青瓷为主导的陶瓷特色,与唐代南方越窑青瓷有“南青北白”之称。
其他文献
  出自景德镇窑的元代青花瓷器,是融合汉族文化、波斯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结晶,它非常灿烂,却惨遭不幸,意外地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是
会议
目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首先会导致肿瘤密度减低(Choi标准)然后是肿瘤体积的缩小[实性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本项研究旨在研究目前尚不可知的转移性肾细胞癌的肿瘤密度改变
  本文对唐代青花钴蓝彩与纹饰发展的文化学进行了探讨。我国唐代青花瓷考古近四十年,初步勾勒出发展足迹,有关胎釉成分的科技考古研究证实,唐代已形成青花瓷与青花陶两种烧制
会议
  在古陶瓷传统鉴定中,器型特征是甄别真伪和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提高古陶瓷鉴定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直接测量器物的通高、口径、底径等参数,或采用“切
会议
  本文对274片北朝晚期至隋代(公元6~7世纪)邢窑瓷碗残片工艺特征分析发现,大部分瓷碗腹壁及底足存留明显的切削修整痕迹,切削的位置、形状基本一致,而且一些细白瓷切削的相当
  陶瓷鉴定理论是我们从事陶瓷研究和鉴定的方法论支持,目前古陶瓷鉴定主要依靠传统的“目鉴法”辅以科技手段,而未考虑或较少考虑当时社会环境等人文因素,这易使我们在鉴定工
  邢窑陶瓷烧造始于公元6世纪南北朝晚期,这一时期邢窑瓷碗底足具有以下特点:底足呈圆饼状。底面呈从底足边缘向足心凹陷,总体上北朝后期比隋代凹陷的程度要深些。北朝后期底
会议
  本文对以图像分析辅助的考古学陶瓷薄片岩相学进行了研究。薄片岩相学鉴定是用于表征考古学陶瓷并研究其生产、功能、交易、工艺风格和使用历史的传统方法。然而过去这种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热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再现、展示和复原,增强了对其保护、研究和传播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中国瓷器是我
  本文对中国商周时代的高温釉瓷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的高温石灰釉在中国商代(公元前1700-1027年)已经出现并在周代(公元前1027-221年)得到广泛流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