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澳门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其地区发展有独特的政治历史渊源,一方面深受华夏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儿童青少年在生活环境、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本研究对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澳门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数据进行研究,掌握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以及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特征,并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探究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澳门地区开展的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选取7-22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研究制定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对澳门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超重、肥胖情况进行判定,通过数理统计法对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对各年度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比较,澳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从超重和肥胖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来看,男性进入肥胖快速增长期,女性进入超重快速增长期;2)从各年度BMI明显增长的年龄分布来看,2015年男性BMI明显增长的年龄范围明显扩大,而女性增长的年龄范围有所缩小;3)根据男女性各BMI水平人数百分比结构分布来看,2005-2015年期间,BMI分布区间越来越大,曲线呈现右移趋势,男性不同年度各BMI水平人数百分比的"峰值"均出现在BMI为18kg/m2,而女性"峰值"界点不断右移,这种变化趋势说明澳门地区女性BMI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也预示着澳门地区女性学生可能会进入超重和肥胖快速发展期;4)超重和肥胖人群在身高发育方面存在"优势",但男性在13岁、女性在11岁之后身高"优势"消失,澳门地区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明显。5)儿童青少年血压随着BMI增大而上升,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检出率不断攀升。6)BMI与肺活量呈正相关,但是当男性BMI大于21kg/m2,女性大于19kg/m2后,肺活量随BMI增长进入"平台期",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析显示,BMI过大将对机体的摄氧能力有负面的影响;7)儿童青少年综合身体素质随BMI变化趋势呈现三个阶段,BMI<17为身体素质水平变化的上升阶段,男性为17≤BMI≤23,女性为17≤BMI≤25为身体素质变化的平稳阶段,男性BMI>23,女性BMI>26为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阶段,男女身体素质水平随BMI变化呈现出的不同区间,说明BMI值对男女性身体素质水平的影响有所区别;8)对不同BMI组别身体素质各指标的比较发现,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优势"指标为握力和背力,坐位体前屈和选择反应时各组别间无明显差异,其它指标均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9)本研究从生活方式、锻炼情况、饮食习惯等方面选取睡眠时间、户外玩耍时间、静坐少动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饮食情况等共9个维度,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在课外平均每天户外玩耍累计时间、平均每天在家完成课余作业或温习功课的累计时间和每周在餐馆或快餐店进食次数3个指标外,其它因素各BMI组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每天睡眠时间、每天静坐少动时间、每次体育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和进食习惯是影响BMI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国家化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期的肥胖会对青少年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中、重度肥胖人口的迅速增长,会直接导致众多慢性疾病在学龄阶段或成年早期的流行。本研究从多维度分析发现,澳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群增长明显,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影响,造成提前发育,高血压,心肺功能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呈现多样化,包括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自我认知、家庭环境等,为取得良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必须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形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制定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推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