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冷媒R32的可燃性的试验研究

来源 :2012国际制冷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ri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国际对冷媒环保特性要求的大前提下,R32环保型冷媒的研究已经渐渐为制冷行业所重视,而制约着R32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具有微可燃特性。如今生产与使用安全性问题已为世人所关注,通过对R32进行试验,分析R32的可燃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CO2被重新研究作为环境友好的安全制冷剂.然而,基本的CO2跨临界循环系统由于存在较大的膨胀功损失其系统效率较低.因此,如何有效而经济的同收膨胀功是CO2系统应用的关键。本文提出了新颖的多级喷射循环系统构想。与传统的单级喷射循环和基本循环相比,多级喷射循环能够多次充分回收膨胀功,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同时本文设计了关于双级喷射循环的计算模型程序,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了双级喷射
本文建立了具有自备电功能的燃气机热泵建筑供冷供热小型示范系统,实现了以天然气或其它燃料为输入能源,高效梯级回收烟气余热和发动机冷却水余热,为建筑物或生产提供冷、热、生活热水的目标。针对其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部分负荷制热性能实验研究,以获得其变负荷运行的特性,重点分析了末端水流量、转速与冷凝器负荷、总余热、性能系数以及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机组具有良好的部分负荷性
本文将微通道换热器应用到北美市场典型的分体式热泵型空调机组中,并对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泵机组和采用铜管翅片式换热器的原机组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室外均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后,热泵机组能力提高4%,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与制热季节能效系数(HSPF)分别提高2%和1%,换热器重量减少44%,制冷剂充注量减少51%。平均结霜时间与原机组相比延长5%,平均除霜时间与原机组相当。此外,通
对常规和过冷器准二级压缩的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进行简要性能分析,通过实际测试不同工况下各性能参数随进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寻找过冷器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各工况点的最佳补气压力。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过冷器准二级压缩的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可显著提高制热量及性能系数、降低排气温度、拓宽运行范围,可为过冷器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对直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应用于家用场合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通过理论计算与样机测试,验证了家用直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实际运行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家用直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在供热水能力、运行COP和再次用水等待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可为直热式空气源热泵热水机在家用场合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对两级固体转轮除湿空调系统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试验对比了固体转轮的四种运行参数对两级转轮除湿空调箱出口温度和含湿量影响的权重,得出两级转轮除湿空调箱工作时的最优组合并分析了该两级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除湿性能。结果表明,在四种运行参数中,两级转轮除湿空调箱出口温度受处理风入口温度影响最大,出口含湿量受再生风速的影响最大。处理空气出口温度作为评估参数时,最优组合是处理风温度为28℃,处理风速为300
负压送风方式对门窗密闭性要求很高,若密闭性不好,负压系统则会完全失效。通过理论计算漏风量和实验测试负压形成及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予以证明,而正压送风不会受漏风影响,而且可保证送入室内的新风都是经过处理了的。
本文对R290和R13I1组成的混合制冷剂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该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滑移特性、热力学特性、环保特性、安全特性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60%R290/40%R13I1组成的混合制冷剂对环境危害很小,具有合适的压缩比、单位制冷量和排气温度,在替代22上是完全可行的。
为顺应制冷剂替代的要求,提出将HFO-1234yf应用于家用空调,首先对HFO-1234yf的基本热物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符合制冷剂的相关要求。然后在ARI 520标准的空调工况下进行理论循环分析,并与最具潜力的替代R22的制冷剂R32和R290进行了比较,HFO-1234yf较低的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有利于压缩机的运行,相对低的单位质量制冷量成为其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HFO-1234y
随着制冷剂替代的发展,ODP为零,GWP较低的R1234、R1225系列丙烯衍生物类新型制冷剂愈加受关注,但是相关数据较少。本文从制冷剂命名编号、热力学性质、环境性质、合成工艺等方面对R1234和R1225系列丙烯衍生物做了重点介绍。采用Joback基团贡献法计算了几种丙烯衍生物的临界性质、理想气体比热容和偏心因子,并与Brown等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文中介绍了氟化丙烯的合成工艺,并对其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