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来源 :中国心脏大会2014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6例存在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采用Medtronic 3830主动固定电极和His束鞘管固定电极与His束部位进行希氏束起搏,术中通过电生理标测需找His束电位确认希氏束起搏是否成功。术中、术后3天,术后6个月内随访测量希氏束起搏阈值和右心室起搏阈值。门诊随访6~12个月。结果:成功进行希氏束起搏15例,1例患者因术中未测
其他文献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是以巨大血管肿瘤伴发血小板减少和全身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它是由Kasabach 和Merritt于1940年首先报道和命名的[1]。自那之后全球陆续出现相关的文献报道,但总的报道病例数较少。KMS在儿童和成人均可见病例报道,但以儿童特别是6个月内婴儿多见。发病最早为生后24h即出现症状,胎龄及体重最小为孕26周,出生体重978g者[2]。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