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来源 :第七届国际血管外科及腔内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末期构建流出道是血管外科难题。对末期ASO患者膝上截肢的离断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评估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学实验结果: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腓肠动脉开口处分三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下肢溃疡二月内逐渐愈合。B超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发现,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并发症的根本方法是取出异物,为能准确、比较彻底地取出异物,同时对组织损伤小、较好地保存好乳房的形态,寻求一种定位准确、直接引导穿刺抽吸方向、动态监测抽吸效果的方法。方法:用超声探查注射隆乳术并发症患者的乳房情况,对异物定位、引导穿刺抽吸方向、动态监测抽吸状况。结果:2002年6月-2004年7月我们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抽吸方向、动态观测异物抽吸情况17例,即时取出
目的:观察鸸鹋油对面部强脉冲光治疗后的修复作用。方法:对面部强脉冲光治疗后的患者局部使用鸸鹋油,每天2次,连用28天,于28天,2个月,6个月复诊,观察创伤修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患者术后使用鸸鹋油,其创面恢复时间显著缩短,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且感觉舒适。结论:鸸鹋油应用于面部强脉冲光治疗后的修复治疗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或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
目的:应用噬菌体随机七肽库生物淘选,具有刺激表皮细胞生长作用的hFGF-7噬菌体模拟肽。方法:以hFGF-7单克隆抗体为靶,进行4轮生物淘选噬菌体随机七肽库,随机挑取单克隆噬菌体,进行ELISA检测,对结合活性较好的单克隆噬菌体提取噬菌体DNA,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过4轮生物淘选,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肽获得了富集,测序获得26个与促进分裂、生长有关的碱基序列,并具有较多同源序列,部分序列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在部分国家呈下降趋势。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每年约有31.1万人死于胃癌,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青年及高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端胃癌发病比例亦有增加。本文对不同位置的肿瘤进行深入研究,旨在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临床合理化治疗。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77例患者共89条髂动脉病变,其中男性5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7岁(53-78岁)。TASC—C级病变63例,TASC-D级病变14例。结果:3例未能开通闭塞段,23条髂动脉行单纯PTA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入支架。开通率为96.6%。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