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AB-TolC在细菌耐药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但非唯一的作用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是当今科学家及临床医生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外排作用是细菌获得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AcrAB-TolC作为革兰氏阴性菌中最主要的外排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量有关多药外排泵在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耐药性中的作用的研究关注AcrAB-TolC三聚体,而对先前研究表明作用较小的单个单组分转运蛋白作用较小.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AcrAB同源性最高的AcrEF和单组分转运蛋白EmrE和MdfA,分别在补偿AcrAB的功能和将抗生素转运至周质中均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将为研究外排泵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及寻找有效的外排泵抑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以哈尔滨市郊区的淡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和LC-MS检测其表层水体、底泥和周边土壤中7种除草剂的浓度.结果表明:池塘表层水体中除草剂分布在N.D.-1671.30ng/L,莠去津的残留量最大;池塘表层底泥和周边土壤中除草剂分布在N.D.-270.43μg/kg.莠去津、丙草胺、丁草胺和乙草胺在三种环境介质中的检出率为100%;嗪草酮和乙氧氟草醚检出率较低,2,4-D丁酯在水体中部分检
甲醛作为消毒剂和杀虫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广泛使用.本研究利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条件下虹鳟幼鱼体内的甲醛残留量,研究甲醛在虹鳟幼鱼-各组织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药浴30min后四组虹鳟幼鱼的鳃中甲醛残留均最高,分别为:2.30、3.02、2.50、3.86mg/kg,随后鳃在整个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在代谢第8d时虹鳟幼鱼鳃中甲醛含量与对照组(0.10mg/kg)相近;用药初期甲醛在肌肉和肝
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养殖业中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致病性细菌中,致病性弧菌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给海水养殖产业带来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致病性弧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和杀鲑弧菌(Vibrio salmonicida)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并对今后致病性弧菌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高密度养殖渔业的发展,在养殖、运输环节人为添加丁香酚降低水产品代谢水平和减轻应激反应已经成为现代渔业的主流趋势.丁香酚加入到养殖运输水后,会在水产品体内积蓄,其含药养殖运输水还可能污染暂养水.目前国内没有丁香酚在水产品和水体基质中对应的国标、残留限量值,也无推荐休药期,检测机构都是依据文献等非标方法进行排查检测.本文对国内外丁香
目的: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防突变浓度(MPC),为水产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MIC和MIC99(抑制99%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肉汤法富集嗜水气单孢菌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的暂定防突变浓度(MPCpr)和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结果与结论: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孢菌ATCC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2005年以来临床分离的猪链球菌中耐药相关前噬菌体的携带率,并进一步分析前噬菌体在介导耐药基因在猪链球菌中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分析猪链球菌中φm46.1家族前噬菌体在2005年以后的动态变化,然后对3株猪链球菌携带的φm46.1家族前噬菌体进行测序,最后通过比较基因组方法分析耐药基因上下游基因环境及传播规律.结果:结果显示φm46.1家族前噬菌体的携带率从200
目的:考察恩诺沙星不同给药剂量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效果、鸡肠道共生菌大肠杆菌和致病菌沙门氏菌的耐药发生情况,探索氟喹诺酮类防治鸡沙门氏菌病并避免共生菌和致病菌产生耐药的方法.方法:本实验首先采用药动/药效学(PK/PD)同步模型优化恩诺沙星治疗鸡沙门氏菌感染的给药方案,然后考察高(100mg/kg)、中(由PK/PD同步模型制定)、低(0.1mg/kg)剂量下恩诺沙星对人工感染鸡沙门氏菌疾病模型的
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中国动物源艰难梭菌的毒素、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是否存在区域感染暴发流行,为监测中国区域性动物源艰难梭菌流行型别和耐药性提供数据.方法: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期间,从广东、湖北、山东、河南等地各大养殖场共采集到腹泻动物(猪、鸡、鸭等)粪便标本538份(其中猪、鸡、鸭的样品数分别为398、121、19),采用芽孢富集法分离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分离到的菌株通过PCR检测毒素A、
目的:研究一株携带mcr-1基因的猪源大肠杆菌的分子特征.方法:2012年,从广东某动物医院的患病猪的肾脏中分离到大肠杆菌FS13Z2S.经PCR检测其携带mcr-1基因,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该菌株对不同药物的MIC,S1-PFGE和I-CeuI-PFGE和Southernblot对mcr-1基因进行定位.对菌株基因组和接合子的质粒进行测序,采用PCR-mapping验证mcr-1的基因环境,以mcr
喹诺酮类药(quinolones)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此类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oqxAB的出现,对其耐药性的程度大大的提高,给临床疾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oqxAB耐药基因的分子传播机制极为重要,并且能够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