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2007年和2008年的5月至10月的THEMIS 卫星穿越低纬度磁层顶的数据中,我们确定了3701次磁通量传输事件(FTE)。在其中的41个FTE 事件中,在大约1分钟的事件穿越过程中,我们观测到南北向的等离子体束流发生反转。我们排除了这41个‘流反转’事件是卫星穿越单个重联线的可能性,并且从他们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特征,确定了这41个事件均为磁通量管(Flux Rope)。这些反转的等离子体流动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Space Sciences Laborat
【出 处】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磁层、电离层专题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和2008年的5月至10月的THEMIS 卫星穿越低纬度磁层顶的数据中,我们确定了3701次磁通量传输事件(FTE)。在其中的41个FTE 事件中,在大约1分钟的事件穿越过程中,我们观测到南北向的等离子体束流发生反转。我们排除了这41个‘流反转’事件是卫星穿越单个重联线的可能性,并且从他们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特征,确定了这41个事件均为磁通量管(Flux Rope)。这些反转的等离子体流动表明,这41个FTE 事件,是正在形成的FTE;在FTE 前后先后形成的X 线上的分量重联过程,是FTE 形成的主要机制。我们的观测结果,虽然局限在低纬度磁层顶,但却对修正最新的FTE 模型提供了观测证据。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磁尾电流片中的强By 分量(GSM 坐标)在控制电流片的动力学行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工作中,By 分量都被人为简化为常数。对于电流片中(含强导向场的电流片)的强By 分量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目前还并不清楚。本文利用Cluster 多点同步观测,通过事例分析和统计研究,研究了磁尾电流片中强By 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午夜区域附近,相对于电流片
电磁离子回旋波驱动(EMIC)驱动的回旋共振作用一直被认为是辐射带相对论电子损失的重要机制.基于试验粒子(TP)模拟,我们针对平行传播的EMIC 波动计算了其弹跳平均的对流和扩散系数,并进一步与准线性(QL)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于典型的EMIC 波动,存在边界反射效应、有限振幅效应、相位聚集和相位捕获四种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它们依次发生在从小到大的投掷角范围内.投掷角平均后的有限振幅效应不会使得TP
扁型电流片是一种典型磁尾电流片,分布在磁尾活动区,扁型电流片存在强晨昏磁场,晨昏向电流以场电流为主,而且主要以电子为载流子.观测和数值模拟显示磁尾电流片的导向场分布为钟型结构,在中性片最强,两侧逐渐减弱,午夜区最强.磁尾电流片导向场受行星际IMF By 的支配.观测统计表明,IMF By 向磁尾电流片的穿透系数约为0.7或更高.MHD 数值模拟显示,尾瓣中By 主要来源于向阳面的太阳风与磁层磁场的
SI 是地球磁层超低频(ULF)波活动的重要来源.有报告指出大多数SI 引发的ULF 波事件出现在磁层日侧;在夜侧等离子体片中SI 何时以及如何驱动ULF 波活动仍不清楚.我们用THEMIS卫星观测到的13个SI 事件研究了夜侧等离子体片ULF 对SI 的响应.其中,只有3个事件导致了ULF 波活动.我们发现这些波的周期分别是3.3,6.0和7.6分钟.东西向磁场和径向电场的扰动表明波动的环形模分
利用地面和空间卫星协同观测研究了发生在2008年1月12日的磁尾等离子体片超低频波事件,分析了波动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离散频率的磁力线共振现象 (FLRs)分别被THEMIS C,THEMIS D,THEMIS E (3.0-3.2mHz)以及地球同步轨道的GOES12(1.7-2.0mHz)卫星的观测数据所证实.卫星足点的地磁台站也观测到相应频率的磁力线共振特征.此外,午夜前到正午纬度范围分布的台
We present the first simulation to examine effect of Z-mode waves on the outer radiationbelt electron dynamics.We calculate bounce-averaged diffusion rates in pitch angle and momentumand then use them
长期以来,在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中,通量传输事件(FTE)骑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磁层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1978年,Russell 和Elphic(Space Sci.Rev.,22,681–715)在报导第一个FTE观测事例时,就提出了单X线瞬态重联形成FTE的猜想,但他之后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单X线瞬态重联形成FTE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之后Lee and Fu(Geoph
We report correlated observation of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ion cyclotron (EMIC) wav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radiation belt proton flux collected by Cluster satellite near the location L=4.5 durin
利用THEMIS A,D 和E 卫星在2008到2011年磁尾季的观测数据,我们对亚暴期间高速流对近地压强梯度演化的影响作了一个统计分析.根据对寻找到的135个亚暴期间的高速流事件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压强和磁场的Bz 分量都在高速流到达近地区后迅速上升.我们认为,Bz 的迅速上升与近地电流中断是相关的,同时压强上升值在XY 平面上的分布显示出两个数值在0.1到0.2nPa/Re 晨昏方向的压强梯度区
通常认为电子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的位置及其能量依赖性可以用基于单粒子轨道理论的Alfvén 层模型来解释.但最近Jiang et al.(2011) 用THEMIS 卫星大量的观测数据做的仔细的研究表明这一模型对电子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的能量依赖性的解释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首次用前后相随(相差约1小时)的两颗相同轨道的卫星(THEMIS D & E)观测了电子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的变化.通过分析THEMIS